分享

京剧老生的十大流派(二)

 七彩阳光3109 2017-12-16

余叔岩余派

  创始人:余叔岩

  余叔岩(1890年11月28日-1943年5月19日),原名余第棋,又名余叔言,京剧老生。湖北省罗田县人,生于北京。谱名第祺,字小云,官名叔巌,巌与岩通,巌字笔画太多,所以常用“岩”代替。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余叔岩在全面继承谭(鑫培)派艺术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成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世称“余派”。余派是继老谭派之后的京剧生行最主要的流派,其主要剧目基本出自老谭派。余派唱腔,多方面体现着中国戏曲传统的精神法则和审美理想,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韵味清醇而著称于世。醇厚的韵味和典雅的风格是余派的主要特色。

  经典剧目:《战樊城》、《长亭会》、《摘缨会》、《黄金台》、《太平桥》、《上天台》、《捉放宿店》、《击鼓骂曹》、《阳平关》、《连营寨》、《空城计》、《战宛城》、《南阳关》、《武家坡》、《汾河湾》、《卖马当锏》、《珠帘寨》、《桑园寄子》、《托兆碰碑》、《洪羊洞》、《四郎探母》、《打鱼杀家》、《御碑亭》、《打侄上坟》、《天雷报》、《二进宫》、《失印救火》、《乌龙院》、《乌盆记》、《翠屏山》、《打严嵩》等。

  传人:杨宝忠、吴彦衡、王少楼、谭富英、李少春、孟小冬等,其中除吴彦衡改演武生外,艺业皆工稳,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成就最高者为孟小冬,行腔吐字、举手投足,均能酷肖且形神俱备,于规矩中显出功力,有清醇雅淡的韵味。其《搜孤救孤》、《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捉放曹》、《奇冤报》、《洪羊洞》、《法门寺》、《黄金台》、《御碑亭》、《武家坡》等剧皆出色。谭富英以谭派嗓音唱余腔,游刃有余,唱工戏质朴纯正,淋漓酣畅,其快板之脆、劲、疾,最为出色。靠把戏更佳。唯做工不尚细腻。至晚年风格有较大变化。能戏有《奇冤报》、《碰碑》、《珠帘寨》、《四郎探母》、《定军山》、《战太平》、《南阳关》等。杨宝忠早期学余较为全面,改业琴师后乃辅助杨宝森在学余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流派。李少春艺兼文武,唱做皆精,戏路宽博,且有许多独特的创造。青年时期摹习余派艺术颇有心得,《战太平》、《洗浮山》、《定军山》、《阳平关》、《击鼓骂曹》、《八大锤》、《打鱼杀家》等剧都能体现余派风格。中年以后兼取马(连良)派、麒(麟童)派的演唱特点;在创造人物方面有所突破,又排演大量新戏,如《云罗山》、《响马传》,并较早演现代戏《白毛女》、《红灯记》等,唱、念、做均有新意。此外,私淑余派艺术者遍及南北。南方如张文涓,北方如祝荫亭、奚啸伯等。票友宗余者更多,如张伯驹,李适可、刘曾复、王端璞、赵贯一等均有较深造诣。

 

高庆奎高派

  《四郎探母》饰演杨延辉

  创始人:高庆奎

  高庆奎(1890—1942),原名振山(镇山),号子君。著名京剧老生艺术家。原籍山西榆次,生于北京。其父高四保(士杰)为清末京剧丑角演员。高庆奎初宗谭派,嗓音复原后,更加甜脆宽亮,高亢激越,又吸收孙菊仙、刘鸿升的演唱特点,并借鉴老旦龚云甫、花脸裘桂仙之唱法,融会贯通,加以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高派”。

  高庆奎的嗓音高、亮、甜、脆,音域很宽,音色丰富,能演老生、花脸、老旦等几种不同行当的角色。其演唱气足神完,一气呵成;念白铿锵有力,顿挫有致;做工深刻细致,精于表情。他的唱念多用京字京音,尤善用大气口“满宫满调”、长腔拖板的唱法抒发人物感情,以求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经典剧目:高庆奎演唱的《逍遥津》、《斩黄袍》、《辕门斩子》、《哭秦庭》的唱段高亢挺拔,气力充沛,刚劲激昂,荡气回肠,为“高派” 代表作。《胭粉计》中饰诸葛亮、《赠绨袍》中饰范睢、《铁莲花》中饰刘子忠等的表演,身段规范,表情细致,尤其眼神的运用更为传情。他效仿刘鸿声,花脸能演《铡判官》,武生能演《连环套》,红生能演《华容道》;效仿汪桂芬,老旦能演《钓金龟》、《掘地见母》、《游六殿》等。其代表剧目还有:《斩马谡》、《碰碑》、《浔阳楼》、《七擒孟获》、《信陵君》、《史可法》、《煤山恨》、《九更天》、《战蒲关》、《戏迷传》、《独木关》等。

  传人:白家麟、王斌芬、虞仲衡、马少襄、王仲亭、范钧宏、李和曾及大女婿李盛藻等,再传弟子有辛宝达、倪茂才、李文林、吴平、张跃浮、单佑安等人。


贤士学堂地址:

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9层907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