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有诗说】律诗谋篇的两个基本思路

 泮溪别馆 2017-12-16



律诗谋篇的两个基本思路  

 

    对于古典诗词尤其近体诗而言,谋篇是十分重要的事。谋篇得法,诗就显得圆融通畅,否则就散乱堆砌了。但是很多初学者或者不太注意这件事,或者虽然有心却又无力,不知从何下手。有没有一些简便的、清晰的、操作性较强的思路?我看也是有的。今天谈两个基本思路。

    关于第一个思路,我们首先看一些例子: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句讲出行上路,第二句承上讲出行的是要到楚地一游,中两联对前文进行展开,讲此游所见的景色,七句由外地的景转到故乡的水,八句结到不舍之情。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首句讲人物身份,二句承上讲人物的感受,中二联对前文进行诠释,讲所感受到的景物,七句转到忽然闻歌,八句结到因歌思归。

 

遣悲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首句讲人物出身,二句承上讲人物境遇,中二联对前文进行诠释,对具体的境遇进行了回忆,七句转到今日情况,八句结到对人物的怀念。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首句讲世态,二句承上讲遭遇,中两联则诠释渲染这种遭遇,七句转到当下看月,八句结到想念之情。

 

    大家看一下这些例子,然后我们总结一下,它们的谋篇思路,是不是这样的:

    起、承、转、结,这四个部分,是这样分布的: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七句是转,第八句是结。中两联的三、四、五、六句,是对首联的展开、诠释和渲染。

 

    总结出来这个之后,大家可以再看一下这两个例子,是否符合我们总结出的思路?

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它们的起承转结分别在一二七八句,中两联对首联进行渲染和诠释,这就是我说的第一种谋篇思路。

 

 

    讲完这种,我们再看另一类例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首联讲总体观感,颔联承上讲了具体景色,颈联转到人物志向,尾联结为求荐之心。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讲登楼,颔联承上讲登楼所见,颔联由前文”坼“、”浮“转到自身遭遇,尾联顺势由自身遭遇结到家国怀抱。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首联讲了事件,颔联承上讲了事件的结局,颈联由这样的结局转到对代谢的感叹,尾联顺势由怀古结到感今。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首联述起讲境遇景况,颔联承上讲这种景况带来的伤颓感受,颈联由我之颓而转到人之进,尾联顺势由此结到稍感振奋。

 

再总结一下:它们都是首、颔、颈、尾四联是分别承担起、承、转、结的功能,步步为营的推进和收束诗意的,每一联都在和上下文发生关联,缺一个,脉络就不圆贯了。这就是我说的第二种思路。

 

这种思路特别注重“转”,事、物、人、情之间的连接转圜。大家看一下下面两个例子的颈联:


秋兴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它们的第三联,是不是跟前一联既相关又有明显不同?这是很明显的转。

    这里要说一下,前面我对这些例子的串讲,并不是特别精确仔细,只是讲的大概脉络而已。

    技法方面就谈到这里,我下面讲一下技法背后的机制,主要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一定要用起、承、转、结这么模式化的操作吗?不一定。
    但是不用这种模式写作的诗,相对来说,在绝句中比较常见,律诗则比较少见。这是因为绝句篇幅小,不按模式写,篇法也容易安排;律诗篇幅大,不按模式写,稍不注意就会乱,所以保险起见,如果没有特殊目的,还是首选通用模式写为好。比如老杜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就是很特别的写法,句子和句子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承接、统属关系。但绝句只有四句,篇幅比较小,所以好安排,也不容易让人觉得堆砌。如果律诗的八个句子还这样搞,你就会觉得非常难以安排,而且显得堆砌,所以不用起承转结模式的非常少见,至少我一时想不起来,大家有想起来的,可以提出来一起讨论下。

    第二个问题,前面讲的两种思路,哪个适用范围更大呢?
    适用范围的话,总体看来,五律以用第一种模式为多见,七律以第二种模式为多见。这是因为五言律字少容量小,如果中二联像第一种模式那样,讲大体同一类事物的话,不容易显得叠架堆砌。而七言律字多容量大,中二联都讲大体同一类事物的话,那么多元素放到一起就很容易让人觉得叠架堆砌了,操作就更为困难。

    第三个问题,律诗的谋篇有很多办法,为什么我独独说这两种是“基本思路”?这是由律诗的形式特点决定的:
    对于第一种思路,由于律诗中两联是对仗的,它们就容易形成一个组合,这个组合天然的就把不对仗的首、尾两联分隔开了,而且这两联容量比较大,适合更为丰富和细腻的对前文进行渲染、诠释,所以就容易形成第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许多变化,比如颔联诠释渲染第一句,颈联诠释渲染第二句,如李商隐《题僧壁》就是如此。还有中两联都是对第二句进行渲染、展开的,比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就是这样。原文我不引用和分析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找一下,并看一看,它是否符合我的说法。
    对于第二种思路,因为律诗自身的形式就是共有四联,所以天然就容易让人想到使这四联分别承担起承转结功能的办法。它同样有很多变种,无非是把起承转结的某个要素提前些、拖后些、写多些、写少些、交错下、分割下罢了。比如老杜的《登高》,就是起的部分增加一些,前二联以描写为起,三联承,末联两句转结;《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就是转的部分增加些,它首联起承,首句起,中二联转,末联结等等。

    当然这三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解答,上文所言,只是从文本本身的角度去分析的。

    对于律诗的谋篇,有人专门总结出了八种办法,有人专门总结出了十种办法,还有十几种、几十种的。太繁琐了,记得住吗?我是记不住的。所以对于初学者而言,如果能掌握我说的这两种基本思路,大多数情况下,律诗的谋篇就不用再犯愁了。等进一步熟能生巧后,完全可以按照前文所说的方法对这两个定式加以变化,由两种而至于随心所欲不逾矩了。



一帘淡月照东篱编辑部


芄兰    云外之云   惠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