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光中与湖南的不解之缘

 孟溪ProbeT连山 2017-12-16


龚毅敏/画

龚毅敏/画

余光中。IC供图

余光中。IC供图

  长沙晚报记者 尹玮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一首《乡愁》,吟唱出多少游子对故乡悠远的思念。而今,它已成为绝响。2017年12月14日,著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因脑中风并发心肺衰竭,在高雄医院病逝。

  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出生于南京,后移居台湾,但他与湖南的缘分着实不浅。早在青年时代,他就矢志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写下了“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这一佳句至今仍为湖南文化界所称道。1999年、2005年、2006年,余光中先后三次到访湖南开展“文化甘旅”,每每引发轰动。

  楚山湘水 屈贾之乡吊先贤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今省作协)副主席的诗歌评论家李元洛,是最早将余光中的作品介绍到大陆的两个人之一。1982年他撰文评论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奠定了两人的文学友谊,余光中曾在给李元洛的信中写道:“海山阻隔,而两心相通。神州之有吾兄,犹沙田之有维梁也。”

  记者昨日拨通了李元洛的电话,老人仍难掩内心悲痛:“我和他有30多年的交往了。听到这消息我很伤感。”因心情久久难以平复,李元洛拒绝了更多的口头采访请求,但交给记者《楚云湘雨说诗踪——余光中湘行散记》等文,文章讲述了他与余光中的往事。1999年9月余光中首次访问湖南,作为他的好友,李元洛全程陪同。事后余光中评价这次湖南之行为“文化甘旅”,可见收获之丰。

  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是余光中访湘的重要一站。因屈原、贾谊的影响,长沙素有“屈贾之乡”的盛誉,历代来长的文人骚客多有凭吊之举。余光中来长沙,即便行程紧凑,也不忘专程到太平街上的贾谊故居去看一看。岳麓书院是闻名遐迩的四大书院之一,有“千年学府”的美誉。书院重开讲坛后,余光中便成了最早一批应邀前来演讲的文化名人之一。在演讲开始之前,他特意抽空半日参观了书院,在古朴典雅的庭院中徘徊许久,毕恭毕敬地题下“不胜低回”四个大字。可惜当时书院内祭祀屈原的屈子祠尚未得到修复,余光中只得往长沙北面的汨罗去寻找屈子祠。

  其实汨罗江原本就是余光中必去的凭吊之地。他心中有挥之不去的屈原情结:“我来汨罗江和屈子祠,就是来到了中国诗歌的源头,找到了诗人与民族的归宿感。”余光中多年来一直有在端午节凭吊屈原的传统,2005年的端午节,他应邀来汨罗参加了祭祀屈原的活动。

  锦心绣口 千年学府开讲坛

  在李元洛看来,余光中是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心有七窍的冰雪聪明之人,常常妙语连珠、启人心智。长沙马王堆汉墓声名远播,余光中在参观湖南省博物馆时,面对着薄如蝉翼的襌衣和重似磐石的棺椁,他感叹道:“真是死有重于泰山,轻如鸿毛。一个人生时像开欢迎会,死时像开欢送会,欢送会总是隆重得多。不过,这位老太太倒像是作大规模的地下移民,临走时不仅要收拾细软,而且一应俱全,什么都带上了。”

  更加令人称奇的是他在岳麓书院演讲时的即兴发挥。余光中演讲之时,不幸遭遇了大风呼啸、大雨滂沱之境,底下听众只得披着雨衣,场面颇为扫兴。此前余秋雨在此演讲时亦为风雨所困,但他借题发挥道:“余秋雨先生名秋雨,下雨合情合理。我的名字是光中,今天只见镁光,不见阳光,未免有点冤枉,上天多少有点不配合。辛苦各位在下面听我演讲,真是风也听见,雨也听见。”一席风趣的开场白缓解了尴尬的气氛。

  演讲中余光中还见缝插针,多次拿天气做文章,向听众表以慰问。如谈到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诗时,他说道:“今天从天而降的活水太多了,已经供过于求。我希望老天爷少点诗兴,多点同情心。”当听众问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大感想是什么时,他简要回答之后又环顾左右道:“我现在最大的感想,就是希望雨下小一点。”及至演讲结束,他仍不忘回报风雨中坚守的热心听众:“今天与天气拔河,诸位是最大的胜者!”李元洛回忆此情此景时感慨,台上与台下交流,引爆的当然是压过风声雨声的热烈掌声。

  余光中来湖南,去了不少高校做演讲。除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授《艺术经验的转化》外,还去了湖南师大谈论《诗与音乐》,岳阳师院、常德师院等学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次演讲,底下总是座无虚席、掌声如潮。

  外冷内热 湖湘文人难忘怀

  在记者的采访中,多位与余光中打过交道的省会文艺界人士都提到他“外冷内热”的特点。

  李元洛评价道:“他白发满头,外表严肃,似乎是一座高城深堑的城堡,外人不易入内探其虚实。其实他更像一条童心不老的江流,逸兴遄飞时便会浪花飞溅。”1999年,时任晚报编辑、作家奉荣梅参加了余光中访湘的座谈交流会,那时便感觉他“很从容,有点仙风道骨的感觉”。奉荣梅后来也现场聆听了余光中在岳麓书院的演讲,“余先生外表儒雅冷静,演讲起来却豪情万丈,台下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最令她印象深刻的还是余光中对读者、对听众的那份真情:“他不愿意辜负任何人。再大的风雨,也阻拦不了这场文化盛宴的进行。索要题字的人再多,他的字永远工工整整。温文尔雅、学贯中西、博闻强识、心怀慈悲,这是余光中首度访湘留给长沙人民的印象。”

  余光中逝世的噩耗传来,湖南文艺界人士以各种方式表达哀思。著名诗人陈蕙芳说:“余光中是真正的诗人,能让诗抵达人心,让人心同此感,悼。”有诗人感叹写道:“诗人永远地去了那一头,他的诗却永久地传诵在这一头。”市楹联家协会主席吕可夫致挽联道:“去国飘零七十年,隔一湾海峡纵眸,长怀满腹忧伤,唯有诗文消块垒。离歌慷慨九千里,竟万缕乡愁遗恨,空叹两头母子,再无船票返家山。”

  余光中简介

  知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他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后并入南京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

  余光中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享誉海内外。从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开始,先后出版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著作50多部。代表作《乡愁》,在全球华人世界引发强烈共鸣。

  余光中经典诗作选登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摘自《乡愁四韵》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摘自《当我死时》

  

  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