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Menlo Park)市。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母亲极度迷信,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他们住在非犹太人的街区,上的学校也没有犹太人,这些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当他回忆童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
他的父母未受过教育,却坚持让他学习法律。马斯洛满足他们的愿望于1926年进入纽约市立学院专修法律。但仅仅两个星期,他就断定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法律上,感觉自己不适合当律师而广泛地学习各种喜欢的学科。 1928年,马斯洛不顾父母的反对和他的表妹,也是高中同学贝莎(Bertha Goodman)结婚,马斯洛宣称,他真正的生命是从结婚和转学威斯康星大学时开始的,那时马斯洛20岁,贝莎 19 岁。婚后,马斯洛和贝莎迁往威斯康星州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继续他的学业,这是他真正进入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马斯洛发现了行为主义并为之欣喜若狂,不久即师从当时行为主义代表之一 C.赫尔研究动物学习行为。然而,随着他日益增多地研读格式塔心理学和 S.弗洛伊德心理学,马斯洛对行为主义的热情渐渐减退。 当年轻的马斯洛夫妇有了自己的家庭后,马斯洛又有了个重要的发现。他写道:“我们的第一个婴孩改变了我的心理学生涯,他使我从前为之如痴如醉的行为主义显得十分愚蠢,我对这种学说再也无法忍受。它不是能成立的。” 马斯洛马斯洛于1930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次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1934 年获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2年2月至1933年5月,马斯洛每天花数小时,对35 个灵长目动物悄悄进行观察,发现在社会行为和组织中,支配驱力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他注意到支配似乎源自一种“内在的自信心”或“优越感”,而不是通过肉体攻击取得的。 1935 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 直到 1937 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他的第一个孩子出世后,他观察婴儿行为的奇妙现象,使他领悟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企图藉动物研究结果推论解释人类行为的做法,根本不切实际。因此他曾对人说:“我敢说,凡是亲身养育过小孩的人,绝不会相信行为主义!”,因此他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 《人的动机理论》 (1943)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归属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著名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 《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 的确,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文:杨利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