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逻辑学西方、洞察学中华!中华传统原生文化的独门秘诀:内脑思考

 HNYZL 2017-12-16

逻辑学西方、洞察学中华!中华传统原生文化的独门秘诀:内脑思考

《罗辑思维》404期:什么是洞察?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洞察——让知识穿过身体

……如果你只能用术语,对熟人才能把这件事讲清楚,对不起,你对这事的理解还远远没到究竟,你只是在沿用别人的表达。

当你可以用一件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来比喻当前事物的时候,你就已经学会了和外行沟通。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已经穿过了你的身体,变成了你理解世界的方式,你真的就洞察到它了……

中国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在市场化上,基本已经于世界同步,某些方面,甚至开始了超越。换个角度来看,中国市场经济起步阶段,能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已经很难成为现在、将来的竞争能力。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已经开启的年代,一个企业要立足于市场,一个人要立足于企业,创新、创造、创意能力已经成为了职场基本要求。而要具备创新、创造、创意能力,「洞察」又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洞察」能力的人,却能做出有创新、创造、创意的事。

那么,如何才能训练自己拥有「洞察」的能力——让知识穿过身体呢?这期《罗辑思维》并没有给出答案。

说到根子上,「洞察」能力训练,一直是西方科学、哲学的弱项。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西方科学、哲学都建立在语言、逻辑上,而通过语言、逻辑永远也无法训练出「洞察」的能力。

因为,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洞察」是人类非语言、非逻辑思维的结果。所以,从语言逻辑思维的角度,去训练「洞察」,那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我们在这里,先把训练「洞察」能力的正确方向告诉大家:中华原生传统文化的儒家、道家的本质,就是教人训练洞察能力的

比如,孔子的「一以贯之、从心所欲不逾矩」,王阳明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此心不动随机而动」,《道德经》的「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吕祖百字碑》的「真常须应物」,《阴符经》的「三返昼夜、用师万倍」。这些都是训练「洞察」的结果。

所以,逻辑学西方、洞察学中华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现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已经相差甚远。我们如果直接从儒家、道家典籍入手给大家解读,相信大家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障碍,这种障碍并不是来自各位的本身,更多来自历史、环境。

我们直接与各位分享,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独门秘诀:内脑思考——人类洞察能力的源头。相信大家看这一系列文章的猎奇性会超过实用性。但是,我们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满足各位的猎奇,而是为了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实用、实战、实效。

所以,我们先借助大家熟悉的「计算机知识」,帮助各位认识自己的思维过程,了解如何才能获得「洞察」体验。

我们会赠送大家三只获得「洞察」体验的锦囊,等大家有了一定的「洞察」体验以后,我们再与大家分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独门秘诀:内脑思考——人类洞察能力的源头

计算机运行的时候,有「前、后台」之分。前台,是用户从计算机屏幕上看到的运行结果的界面,后台是程序运行,后台的运行对于菜鸟用户来说,是不知道怎么看的。

我们人的思维也有「前、后台」之分。前台,是我们在思维时能感受到的语言、逻辑。后台是「影像」,这种「影像」更准确的说,是一种「意识影像」。

没有经过训练,普通人的意识处在一种「由里往外冲,一直冲在外面」的状态,所以,在平常的状态下,「冲在外面的意识」只能感受到思维的前台运行:语言逻辑思维,而不懂得去感受思维的后台运行:意识影像思维

从上述的思维结构上,大家可能已经看出门道来了。

「一直冲在外面的意识」只能进行语言逻辑思维,而要想获得「洞察」体验,就必须把「一直冲在外面的意识」往回收,来感受思维的后台运行:意识影像思维

学会感受「意识影像」是获得「洞察」体验的开始!

现在喜欢读书的网友越来越多,大家可以去找一些处在各行各业顶端人物的书与访谈看看,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一种感受,越是处在行业结构中下的专家所写的文章,更多的是概念的堆砌,而身处行业结构顶峰的大师,往往都在描述自己意识中特有的影像,以及自己的体验,这就是「洞察」——知识穿越了身体的体验。

更多关于「洞察」的文章,我们将会在后续的文章中,陆续与大家分享,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关注:心智玩家(玩,是人的天赋学习状态,洞察是玩出来的)。

在这里,我们先送给大家三只让你获得「洞察」体验的锦囊:

第一只锦囊:让自己的意识慢下来、往回收,感受意识中的意识影像

我们平时的意识,不仅一直冲在外面,还处在一种「寻求快速反应」的思维状态中。这是一种有利于快速检索已有知识、经验的思维状态,这种思维状态主要用来应对日常生活、工作。

但是,在这种思维状态中,没法获得「洞察」体验。

所以,要想获得「洞察」体验,就必须要学会:让自己的意识慢下来!

慢下来之后,还要学会把一直冲在外面的意识「往回收」!意识收回来,才有可能来感受意识中的「意识影像」

感受「意识影像」是获得「洞察」体验的开始

第二只锦囊:把看到的、听到的信息都变成「意识影像」

意识冲在外面的时候,所接受的信息,其实都是语言性概念以及架构概念的逻辑,在概念与逻辑的基础上,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洞察」体验。

所以,要养成一个习惯,把平时在职场中,所听到的、看到的人、事、物,都还原成「意识影像」,并存放在意识中。

这里,我们再剧透给大家一个小秘密:什么是成功?成功的实质,就是成功者在自己的意识中,建构自己事业、人生的「意识影像」,在这种「意识影像」中,不断获得「洞察」体验,这人自然就成功了。这种成功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成功。

第三只锦囊:慢慢培养,在意识中“看”意识影像的习惯

学会了在意识中还原「意识影像」以后,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在意识中“看”意识影像!

所谓的「洞察」,就是在这种“看”意识影像的过程中,出现的体验。

但是,真正的奥秘,是“看”,这种“看”不是用肉眼看,而是用意识直接”看“,职场江湖上,在职场高手中,一直流传一种不传之秘:「用第三只眼看」,说的就是这个”看“。

怎么用「用第三只眼看」?这其中的道道就太多了,这些我们会在以后与大家分享,今天,给大家的这三只锦囊,如果学会了,一定能让大家体验到「洞察」—让知识穿过身体的感受。

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很实际的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