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靠谱中医说:方剂的形成是医生大脑思维的过程,是理法方药展示的过程。

 医道无涯 2017-12-17

    方剂又称“医方”“药方”“汤方”。方剂就是处方,在一张纸上包含着药物、药量、剂型、用法等。它直接针对的是患者,是给患者治病的。


    方剂就是处方,是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制定的,对于患者是治病的。


1.方剂形成的过程是医生动态的思维过程

    方剂形成的过程我们习惯于称呼开方子。当我们作为旁观者看到这张处方时,除了纸上的药物、药量以外,更应感受临证医生的整个诊病思维过程。


    我们常常说的“理法方药”四字,其中的“方”字并不是最终交予患者治病的方剂(处方),而是方剂学的内涵。


    “理”是中医基础理论,并不能真正反映临证过程,若改为“证”较为合理,也就是“证法方药”的过程。


    实际也确实如此,临证之时通过四诊合参,采用各种辨证(六经、脏腑……)方法,获得核心病机(证),据证立法,依法遣方,最后将药写于纸上就是处方(方剂)。


    一张处方,实际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药”。


    “证法方”的部分却是很难看得到的。它是医者诊病过程中大脑思维的部分,是通过处方来集中体现。


    “证法方”便是我们常说的医案,就是医者大脑动态思维的过程,是辨证论治的真实写照!好坏对错流于纸上,自可明鉴!


    所以说,医案最能反映医者的真实水平,是临证医生的试金石!通过对医案的学习,能够透过医案了解到医者当时诊病开方的思路,不亚于跟师学习的效果。

             

             

2.方剂所凝结的是患者那一时刻“证”的外在表现


    方剂形成的过程是“证法方药”的过程。


    患者就诊时无论表现的症状轻重、多少,对于医生来说最为关心的第一步就是如何捕捉病机,就是证。


    证是藏于患者体内,不显象于外的,通过表现于外的症状与体征而求得内在的证就是我们所讲的辨证过程,正如经云:“有诸内必形诸于外”。


    医生通过患者外在的症状体征捕捉内在病机(证)的过程称为辨证,而依“证法方药”的顺序进行诊病称为论治。“证法方药”在中医诊病的过程中缺一不可,是一连续的过程,均处于重要的地位。但我们细斟之,证始终是处于核心地位,后续的论治过程完全是围绕着证的变化而变化。

一首给予患者疗疾的方剂(处方)最终是根据患者内在的证而制定的。由于每个医者的临证水准差异,用药习惯的不同,体现在处方上的药味会有变化。这会导致我们通过方剂(处方)来推测证(以药测证)而产生偏差,但这并不影响患者内在真实的证的存在。只要你据证立法,依法遣方而用药,总不会有大的偏颇。


    证变药亦变,随着证的变化方剂也在变化。所以,常常于临床上见到高明的中医大家,临证遣药时常信手拈来,论治已越过了以法选方的过程,下意识的直接对证用药。可见论治功夫之娴熟,对于药性的把握已臻炉火纯青的境界,这绝非一日之功。这也应了古人那句话:“有是证,用是药”。

同时也表明,方剂所凝结的是患者就诊那一时刻“证”的外在表现。


学习方剂学的最终目的


    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的学问,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这里强调了“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两个方面。


    一首方剂不是简单的中药堆砌,更不是现今西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组合。一定是在规范的制方理论指导下拟定方剂的。那么,方剂学中提供给我们最有价值、最切合实际的核心理论就是“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简言之,便是“治法与遣药组方”。


    临证讲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这里的“法”就是治法,是秉承证(病机)而立。从方剂学历史的角度看是先有方后又法。早期多是治疗原则,尚无具体治法。《内经》中提到的“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急则缓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寒因寒用,热饮热用”……这些治疗原则至今仍指导临床。


    后期治法的出现为制方提供了遵循的模板,这里当然首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此书载方200余首,一方体现一法,使抽象的治法用药物表现更为实体化。也称此书为“方书之祖”。历代医家不断完善治法,继而形成今天细致入微的各种具体治法。


    在现代中医教学及临床中常常提及的“理法方药”四字,已经成为临证过程的高度概括。临证之时,法由证立,方从法出。

辨证难,论治更难!


中医临证两大基本功:一是辨证,二是用药。


    其中用药的过程就是论治。辨证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需要在熟读经典,明澈医理的基础上,临床上长期反复的实践、用心体悟方可获得。这是时间的累积过程,所以称谓功夫,可见辨证之难。

相对辨证而言,论治能力的提高尤为困难。其原因是多方面,我们知道论治的过程实际就是在证上遣方用药。


    从秦汉时期屈指可数的方、药,发展到今天的几万首方剂、几千种中药,其存在我们不要全部方、药都掌握,就是几百种中药的排列组合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除了掌握经方的配伍组合,更多的是后世医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论治经验。所以,同样一个证,会开出许多种中药处方。

其原因就是一种治法可以用很多种不同中药配伍来体现。更何况证是变化着的,用药也要随之变化。很像射击运动员打游动靶,总是在变化着。

确立治法,选方用药


    也就是最终如何用药物来体现这个治法?这就是方剂学要研究的核心内容。


例一:

证:肝气郁滞

治法:疏肝解郁

方剂:柴胡舒肝散,也可以是四逆散,而核心用药是柴胡,柴胡专入肝经,为疏肝之圣药。

加减化裁

1.若肝郁是因肝体(阴)虚、或欲久服疏肝药的情况下,柴胡就要与白芍配伍,疏肝既不伤阴亦可久服,此时就可以选择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若仅是单纯的肝郁,则可选择柴胡舒肝散(柴胡、川芎、香附…),与理血之品相配伍,加重疏理肝气作用。

以上简单的论述可知,一个写于纸上的证(肝郁气滞),不是简单的原方照搬,一定要根据患者当时的诸多因素来遣药组方,其手段就是通过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来实现的。



例二:

证:风寒束表证

治法:发汗解表

方剂:麻黄汤,其中方中麻黄发汗开鬼门,使寒邪随汗而解,卫阳被郁解除,则高热自祛,用为君药。

加减化裁:

1.若寒邪袭表重,加重麻黄的剂量;

2.若该患平素体弱或寒邪束表不甚就要减轻麻黄的剂量。

这一切均是随着患者当时的具体情况来调整的。因此,针对同一个证,因证的内涵不同也可以通过同一首方剂的药物不同剂量来实现。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简单看出:证体现了病的某一点,证是流动着、变化着的。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诠释方剂学的内涵就是:“方剂学就是用药物来表达患者那一时刻证的过程。”

通过多年的研究中西医理论,以及集合物理学,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坚持中医整体观为主,通过不断的拜访名师,并且反复的临床试验,我将总结出来的这套纯中医彻底根治糖尿病方案,命名为“六脉神剑——糖康模式”。其在各种非1型糖尿病的治疗中,作用显著,效果绝佳。


  彻底康复糖尿病的中医整体方案:


一、辟谷

二、饮食调节

三、睡眠调节

四、药浴

五、运动配合

六、纯中药恢复


    感谢中医前辈们的严谨与真诚,感谢在我前进道路上给我指点的每一位老师、患者与朋友们,更感谢这个伟大的开明的时代,因为信息的无障碍沟通,我可以在第一时间和全世界优秀的医生与患者交流,正是这种交流、修正、临床和各位前辈们的指教,才有我今天的成熟的对糖尿病的确切认识和诊疗水平。


作者简介:民间中医,擅长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和静脉曲张,胃肠癌症等的诊治。诊疗特色注重整体健康管理,注重全面调理人体综合健康状态,以饮食、睡眠、运动、生活指导、药物调理、情志疏通等多方面改善人体不良习惯,从而恢复人体自身功能,摆脱任何药物的依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