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国“民科”多?因为这些科学家故事都是假的!

 昵称2530266 2017-12-17


且以中小学教科书中的科学家故事,管中窥豹。



牛顿被苹果砸头发现万有引力?


假的!是为了回避另一位学者胡克的指责而刻意编造。

  

据说牛顿有一天正走在庄园里,一边散步一边思考问题,忽然“咚”的一声,一颗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砸到了他的脑袋,牛顿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所以说,凡人和牛逼的科学家的差别就在这里了:被苹果砸到后,我们只会发现苹果好好吃,而他老人家一不小心就发现了伟大的科学定律……


不过据后人考察,牛顿本人从未讲过这个故事,它很可能是编造的,然后通过牛顿的几个朋友就扩散了出去。


严格来讲,胡克才是万有定律的第一个发现者。然而,他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数学不太好。


1671年,胡克发表论文《试论地球周年运动》,提出天体有吸引力、惯性运动、引力大小与距离有关等3条假设。1679年,胡克不仅在给牛顿的信中讨论了他设想的“平方反比定律”,还向牛顿建议了计算方向。后来牛顿按照胡克的思路,凭借伽利略的理论,及自己发明的微积分,发现了牛顿第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发表。

 

说到胡克,那也是中学物理课本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啊,“胡克定律”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但很少人知道,他和牛顿之间的往事


大部分人都认为,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凭借一己之力推算出来的,事实上并非如此。事实上早在牛顿之前,开普勒就提出了行星三大运动定律,而胡克更牛逼,已经推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万有引力定律发表后,胡克认为牛顿剽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两人关系恶化。1717年,牛顿在给一位法国作家的信中,为了否认胡克给他的启发,编造了苹果落地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在牛顿生前并未公诸于世。此后不断以讹传讹,变得广为人知。



壶盖跳动启发瓦特发明蒸汽机?


假的!他只是在前人成就上有所改进。


1736年,我们的主人公瓦特终于出生了。瓦特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天才的形象。敏感,内向,柔弱,童年孤僻,擅长数学,动手能力强。不到30岁,瓦特可以说就成为了Newcomen气压机专家。

据瓦特自己回忆,他路过格拉斯哥的一座花园时,想到了气压机的改进方案:安装一个独立的冷凝器。这样可以更有效的利用汽缸的热量。


其实蒸汽动力的研发从15世纪的达尔文就已开始法国物理学家德尼斯·帕潘用圆筒和活塞,在1688年制造了第一台简易蒸汽机,此后科学技术与时具进,至1712年,英国人纽可门发明出可用于矿井排水和农田灌溉的蒸汽机。

  

在这些前人的基础之上,瓦特给蒸汽机加上冷凝器(1763年)、双动发动机(1782年)、离心式调速器(1788年)、压力计(1790年)等装置,才有了完善的蒸汽机,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因此严格来说,瓦特只是改良了蒸汽机,并没有发明蒸汽机,却成为了工业革命的代表人物。


2015年,廖凯原自创“由KQID引擎提供动力的轩辕反熵运行体系2.0”,这个无人能懂的理论被网友称为“民科”。


富兰克林雷雨天放风筝测闪电?


假的!没有资料能证明他做了这个实验。

  


富兰克林的成就实在是数不胜数。他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担任过州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大使,出版了费城第一份报纸《宾夕法尼亚报》、美国第一本医学专著、第一部小说以及其他很多畅销书,在多个科学领域也有很多贡献。(他甚至成了财富的象征)


富兰克林生前身后自然流传着很多故事,这个带电风筝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流传已久的经典传说,很多美国人深信不疑。在国内,作为语文教科书里的“老段子”,同样人尽皆知。可是这到底终究还是个神话。


富兰克林是第一个提出用实验来证明天空中的闪电就是电的的科学家,那是在1750年。但是第一个付诸于实践的却是法国科学家——他像图中那样观察到了铁棒上的火花,不过没有用身体近距离去碰铁棒。此后,还有一些研究者也做了类似的实验。在俄罗斯有一位物理学家在模仿这个实验时,因为操作不慎被雷电击死。

  

如果修改富兰克林的设计,让带着钥匙的风筝在雷雨天飞起来的话,会产生什么后果呢?研究显示,如果电流从风筝经过人体,将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千安,手拿风筝的人呼吸将停止,肌肉被撕裂,甚至燃烧。显然,富兰克林如果真的做了这个实验,不可能全身而退

  

富兰克林的确在电学上很有成就,不仅证明了人工电和雷电的同一性,还发现了尖端放电现象提出“正电”和“负电”概念电荷守恒定律等。但这些成果无不建立在当时已有的电学实验基础之上



爱迪生痴迷试验成“发明大王”?


假的!靠的是200多人的专家团队。

  

教科书中关于爱迪生的故事较多,如他小时候用身体孵鸡蛋,以及因为做实验被列车员打聋了耳朵。需要说明的是,后一个故事也是虚构的,其真实情况是,有一次,在列车上当报童的爱迪生“上车不及,车务员恐怕他坠入轮底,便一把将他拉了上来,他觉得耳中好像突然被咬了一口,接着便失去了听觉”。由此来看,乘务员意外打聋爱迪生,非但没有恶意,反而救了他一命。

  

爱迪生后来被称为“发明大王”,是因为他一生中有2000多项发明,在美国获得了1328项专利。其实这些发明并非出自爱迪生一人之手,更多地是团队贡献。爱迪生在1876年建立了“门洛帕克实验室”,先后招募了200多名专业人士,他们有的精通数学,有的擅长物理或者化学,还有的很会画图。正是这些人通力合作,才有了爱迪生名下的一个个发明,弥补了他只上过三个月学的知识缺陷


爱迪生团队进行发明工作的“门洛帕克实验室”


爱因斯坦小时候很笨?


假的!人家12岁就自学了平面几何,中学时期“数学和物理水平远远超出学校的要求”。



爱因斯坦常被“民科”们引为同道。教科书曾称,爱因斯坦小时候很笨,成绩不好,不受老师喜欢。实际上,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爱因斯坦早在12岁就自学了平面几何,后来在中学时期,他的“数学和物理水平远远超出学校的要求”。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数理师范系”期间,爱因斯坦不仅在课堂上接受了正规的数学、物理专业教育,还在课外进行了大量阅读及实验,扩展了知识。爱因斯坦在1905年获得苏黎世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09年成为这所大学的教授。

  

从1901年,22岁的爱因斯坦发表第一篇论文《由毛细现象所得出的结论》开始,其研究成果即得到学界的注意。1905年更是爱因斯坦的“奇迹年”,他一年之内在物理学界最权威的《物理学杂志》发表了6篇论文,包括提出狭义相对论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十年后,爱因斯坦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并在1916年作出推论,“一个力学体系变动时,必然发射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如今,爱因斯坦的大部分理论都得到了实验证实


工作中的陈景润。80年代,徐迟关于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引发了“民科”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狂潮


被苹果砸到发现了万有引力,看到开水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只要努力就能变成发明大王,……这些“科学家故事”糅合在一起,构筑了整整一代乃至几代人的“科学观”。这种“科学观”不过是一种变相的“庸俗成功学”。


时代悲剧


以上这些科学家故事,传递着这样的“科学观”


灵机一动,可以获得重大科学发现(牛顿被苹果砸);知识贫乏,也不妨碍搞科研工作(爱迪生只上了三个月学);不尊重主流科学评价体系,不被认可即认为遭到了迫害(爱因斯坦小时候也被认定为很笨);……


这种“科学观”,辅以昔年“科学大跃进”所灌输的蔑视学者(打倒臭老九)、“人民群众最聪明”等价值观,共同催生出了“中国民科”的变异心态,使之面对正规科研时,常条件反射式地采取对抗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