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完《爆裂》,我的思维经历了一次洗劫

 湖光山色云深处 2017-12-18

历时近一个月,我终于把《爆裂》这本书读完了,在合上书之前,回翻了一下推荐序,与在阅读书的主要内容之前相比较而言,要深刻的多,有趣的多。

不得不承认,读这本书是被一好友安利的,安利得我心痒痒,可是从序开始读一直到第一章——涌现优于权威,要弃书的念头时有出现。

要知道,我是一个从高二开始已经有大概10年几乎不碰生物化学的文科生啊,而作者在书中一直用这些理科类的案例论证自己的观点。

拿到这本书就开始跟自己“死磕”,每天早上逼自己早起半个小时看这本书,但经常看着看着就想跑回被窝,直到某一段落的出现,让我的瞳孔放大,再也没了睡意。

读完《爆裂》,我的思维经历了一次洗劫

图片《爆裂》来自网络

这一段落就是第二个原则——“拉力优于推力”原则的引子:

就地质运动而言,太平洋板块有点像一名短跑选手。每年,太平洋板块都会向西北方向移动3.5英寸。距日本海岸线约100英里的这一巨大海洋板块冲撞上了移动速度远比它慢的鄂霍茨克板块,并冲到该板块之下,这个过程在地质学上叫做“俯冲”。“俯冲”给这一地带留下了很多悬而未决的矛盾。太平洋半亏并未平稳滑入地球地幔中,相反,位于上方的鄂霍茨克板块卡住了位于下方的太平洋板块,由于后者的力量更大,前者受力弯曲。最终,就像音乐盒里的钢齿轮一样,每过1000年,鄂霍茨克板块又反弹回原位。

这真是太有趣了,把太平洋板块比喻成一名短跑运动员。而且庞然大物的板块竟然还会“受力弯曲”,还会“反弹”,大自然真是神奇,充满了神秘感。

我知道任何一本书,是否能触动读者不一定,哪处能点燃读者的兴趣也不尽相同。至少于我而言,对这本书的浓厚兴趣是从读完这段开始的。

那你可能以为我就是一直被诸多这样的文字吸引着读完此书的,我不否认作者引用案例丰富、文字描述生动。但读《爆裂》这本书的时候,思想更多是受到了巨大冲击,开始为自己甚至整个人类开始感到焦虑和担忧了。

随着科技革命和通信革命的发生,世界已经进入数字时代,而人类的思维却没法跟上来。慢慢的,机器人可以替代人更多更好地完成原本由人才能完成的事情,与人类抢“饭碗”,开车、写作、诊断疾病和交易等等,我们人类会怎样,会去向何方?甚至,我们会被机器人干掉吗?人类会很快遭遇灭顶之灾?没有人能够预测到,除了隐隐的焦虑和害怕,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显然,伊藤穰一对此持乐观态度,并基于此提出个人和组织应对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九大生存原则: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以及系统优于个体。

这些原则正好体现了伊藤穰一任职的媒体实验室核心原则,在设计之初便存在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的特点。在这样一个充满复杂性的新时代,一个未能预见到的进展有可能会在几天内改变游戏规则,承认无知要比耗尽资源预测未来更具战略优势。

而理解甚至使用这9大原则需要明确把握一点:将学习置于教育之上。

因为学习是自我驱动的,而教育是外界推给你的。只有一个人将学习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优势以及机遇机会等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学得最好最有收获。这也就不难理解“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了。

另外,随着创新成本的降低,一定要有“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的意识,与其花费大量财力物力评估可否投资,不如直接冲锋上阵,不需要服从也不要安全,我只想撸起袖子加油实践!

当然,网络时代的首要条件并不是快速的变化,而是持续的变化。而在这变化中,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要秉承“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的原则,接纳多样性,才能实现更多的创新突破,有韧性,才能直面各种冲击和进攻。最后,在创新过程中,切记“系统优于个体”,我们作为参与性设计师,要通过关注自身来改变整个世界。

科幻小说作家威廉·吉布森曾说过:“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合上书,我曾经深深的焦虑和恐慌已然消失,而且我更加坚定了自我驱动式学习的正确性,继续上路。

——查小查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