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放射学泰斗 | 荣独山教授诞辰116周年

 zskyteacher 2017-12-18

在中国放射学历史上,你不能不认识一个祖师爷级的人物,他是中国放射学奠基人,是早期中国放射学的领军人物是中国放射学史上当之无愧的大师,他就是德高望重的荣独山教授。今日(2017年12月18日)是荣独山教授诞辰116周年,让我们共同追忆荣老。

荣独山

  1949年初,在上海飞往台湾的客机上,上海国防医学院的乘客中,人们没有见到时任该院放射科主任的荣独山少将和该院教官林飞卿教授夫妇。原来是他们断然选择了留在大陆……



光明之选为祖国


荣独山的名字,在我国医学界尤其是放射学界众所周知。同很多医学大家一样,他也有着骄人的求学经历:1920年考取北京协和医学院预科,后又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3年10月,北京协和医学院选派他到美国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进修放射诊断。1934年学成回国。1934~1936年被协和医学院聘为讲师。1936~1937年调到南京中央医院任放射科主任。


1937年抗战爆发,荣教授以满腔的爱国热情积极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工作。1939年到达贵阳,任X光队队长、医务股主任和代理总队长,授少将军医衔。1938年在长沙曾协助救护总队林可胜总队长组织4个医疗队,携带医药器材和轻便X线机到延安工作。在贵阳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担任放射学室主任,培养放射医务人员,同时为中央大学、华西和齐鲁联合医学院、贵阳医学院和湘雅医学院授课,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再度赴美国密苏里州州立肿瘤医院,跟随Juan A. Del Regato 教授学习放射治疗学。1947年回国后,在上海国防医学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后迁往武汉)从事医疗、教学工作。


1948年末,上海国防医学院决定全院迁往台湾,要求担任放射科主任的荣独山教授同行,并已代购飞机票,但被荣独山教授断然拒绝。次年9月,荣独山偕同夫人林飞卿教授一起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部门的邀请,来到上海医学院任放射学教研室主任,兼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从此,他开始了为新中国服务新的医学征程。

荣独山医生(右一)在检查医疗设备

解放后,荣独山(前排中)习惯每年与科内医生、进修医生合影留念。(照片由九三学社上海中医药大学支社社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放射科主任徐季顷提供。三排右一为徐季顷)


科技创新为病人


荣独山教授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他的研究成果“手术后肺不张与侧支呼吸”一文,在美国第十四届胸外科年会上宣读,并于1931年发表在美国《胸外科杂志》的创刊号上。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国际上曾一度以二氧化钍胶体溶液作为造影剂,用于血管造影、脑室造影和肝脾造影等。荣独山与外科、解剖学科、神经科等领域的专家合作研究,发现二氧化钍胶体会积聚在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内,不易排泄,并会引起各种组织反应和出血性紫癜等疾病。这一研究为最后废弃二氧化钍作造影剂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放射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使用的X线机都是国外进口的,这对我国的放射诊断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大障碍。荣独山早就有试制X线机的想法,但新中国成立前无法实现。1952年,在他的指导下,他与上海精密医疗机械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共同努力,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200毫安的X线机,并在中山医院安装、试用,为国产X线机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放射治疗和同位素诊断用于临床,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几乎是空白。荣教授将国外放射治疗工作的经验应用于中山医院的放射治疗室,并参与上海肿瘤医院的放疗、外科、病理联合讨论。1955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根据自己在美国期间所学的有关同位素临床应用的知识和经验,与陈又新、赵惠扬、徐家裕教授等在中山医院和瑞金医院筹备和建立了同位素实验室。在荣教授指导下,核医学在上海逐步发展壮大。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迅速建立了这门新学科,顺利开展工作并蓬勃发展。荣独山教授不仅是我国放射诊断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上医放射治疗学和核医学的开拓者。


矽肺是严重影响有关工厂和矿山工人健康的职业病。新中国成立后,荣独山教授对矽肺的X线诊断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亲自到淮南煤矿和江西盘古山钨矿等地,访视矿工医院的矽肺病人,阅读数以千计的厂矿工人胸部X线片。1958年,他亲自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矽肺X线诊断标准。1984~1985年,他与其他专家一起研究修订了新的矽肺诊断标准。晚年时,他还坚持指导研究生对周围型肺癌X线诊断进行研究,在肺与癌交界面、胸膜凹陷征及空泡征的X线影像、病理与X线对照等研究方面获得了重要成果。鉴于荣独山教授对放射学事业的杰出贡献,20世纪80年代美国放射学院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是我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传道授业育后辈


耄耋之年,壮志不已。作诗自勉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八旬不称奇。晚年犹有雄心在,著述教培永不痹。”


1980年荣教授主动辞去上医放射学教研室主任、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的职务,退居二线积极支持新班子抓好学科建设,认真培养中青年医师,并总结自己一生丰富的临床经验,著书立说。


半个世纪以来的传道授业,荣教授的学生已遍布全国各地,很多人已是放射学界的知名学者,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他的学生林贵、陈星荣是他的左手右臂,在他辞去上医放射学教研室主任后,从他手中接过接力棒,分别担任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放射科主任,之后还分别担任这两家医院的院长,才学出众,管理超群。荣教授在培养人才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对低年资医生,加强基本功训练,在此基础上一专多能;对骨干师资,积极选送到国内兄弟单位学习先进经验,或选送到国外著名医学中心进修深造,回国后委以重任;对研究生,既重视基本功训练,更重视科研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荣教授1978年招收的第一位硕士、博士研究生肖湘生,曾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放射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早已是放射学界的知名专家。提起荣教授,他深情回忆了几个难忘的故事:


实事求是


肖湘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荣教授让他做课题计划。审完计划后,荣教授问他:“你计算过吗?做完你设计的课题需要多少时间?你3年内除了搞临床以外,能抽出多少时间做科研?能不能完成?”并告诉他,“订计划要实事求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最重要的事情。”


读博士时,肖要求参加英语口语班。荣教授对他说:“我不是反对你学口语,但是你自己评估一下,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最恰当。因为你年龄偏大,学好口语不容易,要花大量的时间,这样势必影响你做科研和搞临床。如果用这些时间去搞临床和做研究,也许对你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医生就是要会看病


荣教授做事有明确的目的,他常说,干什么学什么。他对肖湘生说,“在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是培养高层次的医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临床上,当然也要做研究、写论文,但是论文写得再好,临床达不到较高水平,不会看病,我是不会让你毕业的。”硕士期间,他要求肖和住院医生一起排班,博士期间则和主治医生一起排班,安排肖湘生协助他处理来自全国的会诊病例,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是利用晚上和节假日。这样既让学生得到扎实的临床基础训练,又让学生耳濡目染他是怎样看病做诊断。肖湘生自己成为导师后,他基本上继承了荣教授的做法,培养自己的研究生,使绝大部分都成了合格的临床医生。


一丝不苟


肖湘生跟随荣教授学习、工作7年,看他读片,协助他处理来自全国的会诊病例,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一丝不苟”。肖湘生回忆说:“他作一个诊断、看一张片子,常常是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荣教授认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一时不能肯定的,晚上回去看书、查文献,第二天再看;再不能肯定的,就找有关专家来讨论、会诊。片子不符合要求的,要重拍,或调整投照角度和条件再拍。他说能简单的当然要简单,但有的疾病很复杂,简单检查不能作出诊断,那就要仔细检查。只要是诊断需要,就不是过度检查。目的是找出诊断证据,没有证据,就轻易作诊断,那就是猜,就要出错,就是对病人不负责任。”


荣教授治学严谨,对重要论著或为他人修改论文常几易其稿。对疑难病例,常反复推敲,倾听不同意见。“文化大革命”期间,荣独山教授被隔离审查。直至1972年他才回科室,虽然是一般医生,但他依然认真负责,仔细阅读X线片上的每个细节,包括摄片中对病人各个疑点作深入的复查。特别对作胃肠检查的病人,有时反复检查观察达3~4次。对疑难病例,常反复推敲,与他人共同讨论,决不草率武断,充分体现了他的科学和民主作风及严谨求实的学风。荣教授以高超的医术为许多病人解决了诊断上的疑难问题。他常常亲自检查病人,并要求科内工作人员除读片外,还需对病人做必要的临床检查,要求青年医生从一开始工作就要刻苦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牢固的基本功,为病人服务。荣教授的言传身教感化了一代又一代年轻医生,使中山医院放射科树立了踏实认真工作的传统。


荣独山教授的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成就贯穿于他各时期的许多学术著作中。1953年他主编了《普通X线诊断学》,是国内第一本X线诊断学教材和参考书。1961年主编了《X线诊断学》,该书是国内最早的高校统编教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他加倍努力,亲自主持制订编辑大纲、收集上医5所附属医院放射科多年积累的资料,主持完成了大型参考书《X线诊断学》编辑出版工作。该书共3册,190余万字和3000多幅插图,被公认是我国第一部图文并茂的放射诊断学专著,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1976年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已80多岁高龄,在王快雄教授的协助下,他又召集上医及国内知名放射学专家对《X线诊断学》进行修订再版,使其更适合时代的需要。荣教授的著作,促进了几代中国放射科医师的成长。1982年他主编《X线诊断学近展》和《医学百科全书-X线诊断学分册》。在纵隔肿瘤和先天性心脏病的X线平片诊断等方面也发表了许多论著。


《临床放射学杂志》在武汉创刊时,他为该刊题词:“保证质量,具有特色,重视临床,提高普及”。可以说这是他对中国放射学的期望。 1982年在《临床放射学杂志》第2期上,他又发表了“对X线诊断工作的一些经验体会和要求”的文章,总结了他严谨求实和一丝不苟的学风,要求广大放射学工作者,对事业必须持严谨负责的态度。


让一切回归社会


荣独山教授是一级教授,但他生活宁静淡泊又十分节俭。有一次他生病住院,学生去看他,发现他草纸没有了,就帮他买了草纸。他倒批评学生说:“草纸买那么好干什么?不就上个厕所嘛?能省的地方,每一分钱都要节省,积起来就能做一点有用的事情。”可他对党、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1981年,他与夫人林飞卿教授将一生积蓄——人民币6万元捐赠给学校,设立“荣林氏奖学金”, 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至今已有200多人获益。他为家乡无锡捐赠X线机一台,用于发展乡村卫生事业。

1987年冬,荣教授被发现患有晚期肾癌。病重期间,他还将珍藏多年的中外文书籍赠给中山医院,在放射科建立了“荣独山图书馆”, 将自己所有的书刊、资料献给医院放射科图书室,并捐赠1万元人民币作为图书基金。


在病危之际,他立下遗嘱“愿将遗体奉献给医学院,作为对医学事业最后的贡献”。1988年8月5日清晨他默默去世。


荣教授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才华奉献予伟大祖国的医学事业,为放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传授的不仅仅是渊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大师小传

biography

  荣独山(1901~1988),江苏无锡人,一级教授,著名医学家、教育家、放射学家,中国现代放射学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之一。 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曾供职于协和医学院、中央大学、国防医学院等。1949年来上海医学院任教,担任放射学教研室主任,兼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会委员、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上海市放射学会主任委员。曾获美国放射学会荣誉会员(Honorary Fellow)称号。当选为上海市政协第一、二届委员,第三、四、五、六届常委等职。主编出版了《X线诊断学》等多部著作。


吴东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

荣老教诲:

1. 不要怕X线,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为了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检查,包括荣老在内的工作人员长期是暴露在X线下工作,明知X线的电离辐射损伤人体,但仍要坚持去做,为了病人他完全有一种牺牲的精神。)

2. 诊断需要观察力和分析力,一个报告怎么能写好几种可能性?甚至再来个不能除外,一个病人看到报告该如何处理?如果这个报告是你的亲人,你会这样写报告吗?

3. 读研究生是很辛苦的,做学问也很辛苦的,但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去做,要把它做好。

4. 如果光是掌握了影像诊断这份技术这不过是一条拐杖,如果你把临床知识和影像学的表现结合在一起的话,那就是有两条拐杖,诊断率就会提高,为病人负责。放射科医生不能就影像说影像。

5. 放射科医生不能光靠片子,不能自觉高明,不能报告写完就没事了,要和临床医生去讨论。

6. 放射科医生必须深入临床(这是荣独山言传声教形成的传统,是中国放射学科努力的方向,如今这种对临床的重视同样是代代相传,也成了传统和制度)。

7. 人生没有回头路,人生是单行道,只有把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8.放射学不是一个拍照片或是一个技术,它是一门学科所以他认为放射科医生的培养要跟临床、内科、外科一样是要从医学院校正规学校严格培训才能去做放射科医生。

9.科研要搞,要写论文,科研搞不好,论文写不好,毕不了业,但是论文写得再好,临床水平达不要求,不能做一个好医生。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