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让他一无所有到一切拥有

 飞龙在天cokvj5 2017-12-18

上大学那会,天天看书学习,觉得很无聊,更感觉没什么用。当时“读书无用论”的“思潮”也飘了过来,便时常自问:“这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古人早说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能否改变命运?“读书无用论”者恐怕不会相信这句话。但,有个古人就靠着读书改变命运,践行了这句话。

他叫罗泽南。

罗泽南是清朝晚期的湖南人。由于去世得早,并不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但是那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却都很推崇他。

曾国藩说他是伟人,钱穆的父亲钱基博说他“无泽南,不湘军”,还有人说他确定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战略方针。他出身贫寒,却成为湘军的创始人之一,连曾国藩的一些治军方法都向他学习。这一切只因为他读书多。

1

罗泽南典型是个屌丝逆袭的历史人物。

他曾经一无所有。小时候,家里穷,穷到只剩下四面墙,史载“四壁萧然”。或许史书有些夸张,但是家里供养他读书真是很困难。辛亏他有一个深明大义的爷爷,一直在坚强地支持他读书。

四岁的罗泽南聪明伶俐,别人教几个字,他就能记下,还能读懂门上的对联。爷爷深感惊讶,认定以后光宗耀祖的人就是他,告诉他说:“这些圣贤书我是没有读过,但它们都是劝人作好。你一定要好好读。我砸锅卖铁,也要供养你读书。“

锅是没有砸过,但爷爷典当了衣服来凑齐罗泽南读私塾的学费和饭费。只要他爷爷听到了罗泽南的读书声,便欣慰地摸起胡子微笑,什么饥饿寒冷全然不顾。

2

成长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罗泽南异常勤奋,“日诵千言”,成绩很好。

十一岁就做出了让人叫绝的对联,他家住市井中,左边是染坊,右边是药店,就做出了”生话万家人命,染成五色五章“。楹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清新秀美,胸怀远大。

罗泽南十一岁作诗,十二岁写文,十四岁读《左传》。自己给自己出题,他仿照左传的写法作文章。青春期的罗泽南就做一件事,那就是读书。

尽管他读书用功,天资聪明,但是科举这条路却走得不顺。

19岁这年,他参加了科举考试的第一步——童子试。未中。已经成年的罗泽南不能只单纯上学读书搞复读,他需要做事为家庭分担,于是做起教书先生,从此走上了教育生涯。

几年间转走到各地私塾,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学生,也结识一些朋友。“穷酸”教书先生的薪资毕竟微薄,虽能补贴家用,但也不能让家境有什么好转。几年下来他仍然一无所有,唯一坚持下来的就是读书,学习,备战科考。

3

29岁这年,罗泽南到长沙参加省试,正赶上湖南地界闹旱灾和瘟疫。考完试后,他没钱买马雇车,只能步行回家。

走了大半夜,气喘吁吁,来到家里,却见妻子低头哭泣。仔细一问,原来三子两天前已经病死了。这无疑是晴天霹雳,罗泽南眼泪簌簌落下,和妻子抱头痛哭一阵。

痛哭罢后,罗泽南才发现早已饥饿难耐,打开储米罐,却看不到一粒米。而妻子走路也是双手扶墙,摸索前进,原来两天的伤心痛哭,妻子已经哭瞎了双眼。到了第二天,寄养在他家的侄子也病死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罗泽南的心境应该是什么样呢?

将近而立之年,不仅一无所有,而且家破人亡,正常的生命都难以维持。这样的人生无疑失败,本该踌躇满志的读书人看着慢慢逝去的亲人,无可奈何;本该意气风发的青壮年看着一米难求的家境,无能为力。

这也许并不是他的错,世代贫农出身遇到天灾人祸又能如何?空有万卷诗书又有什么用?读书又能有什么用?

这时“读书无用论”应该登场,与其天天读书写字,不如好好种田或者做个小买卖。

但是罗泽南并没有往这面想,痛苦之余,他又拿出了书。自己说“恍恍惚惚,迷迷离离,是血是泪,终莫能辨”,大喊两声“呜呼痛哉”后,化悲痛为力量,白天想办法买米活命,晚上发奋读书。

没有油灯,便借着月光火光,没有名师,便靠着自己苦读。(“所居穷僻,师承无人,萤灯糠火,夜以继日”)

不知道他为什么如此用功读书,也许是感恩爷爷和母亲的付出,也许认为书中自有天地可实现抱负。

而实现抱负的这一天终于来了。

4

1839年,参加了7次童子试的罗泽南终于在33岁时通过了,中了秀才。他不合时规的文章这一次遇到了伯乐,被点了第一名。

他终于获得了秀才功名,想到多年艰辛,潸然泪下,说“吾大父及吾母勤苦资读,期望有年,今不得及见之以稍慰也,痛哉!“。

虽然他在科举道路坎坷多磨,但由于他到处教书,已经在湖南的文人圈中小有名气。不久又前往长沙著名的城南书院继续读书,在这里结识了郭嵩焘、刘典等名人,互相砥砺。

罗泽南一边读书,一边教书,教学相长,几年来已经著作等身,桃李湖南了。

文学上,他写的诗文清秀俊美,诗是湖湘诗派的重要代表,文承接桐城派,堪称文学家。

学术上,他的派别属于理学派,和曾国藩是一脉的,写有《人极衍义》、《墨谱》、《周易朱子本义衍言》、《孟子解》等书,奠定了他在中国理学史的重要地位。

教育上,长时间从事私塾儿童教育,他写出了《小学韵语》,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儿童启蒙教材。他教出来的学生也是个个名人,大都出息。连曾国藩的弟弟们曾国荃、曾国华都跟着他学习,曾国藩知道他的弟弟跟罗泽南学习很高兴,让他们跟着罗泽南专心学习。

5

44岁时,他完成了大部头著作《皇舆要览》,这是部研究全国地理、经济的书,一个乡村老师居然写出了全国性的著作,可见他是胸怀天下,在认认真真做研究。

就在这一年,县令朱孙诒举荐他为孝廉方正,这相当于保送了科举考试的下一步,不仅有了工资,还可以补缺县长的位置。

罗泽南多年的读书终于换来了成果,这一切无疑是他坚持读书的结果。

而更重要的成果是在他46岁之后。

6

所谓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罗泽南之前苦读与教学就是为这一刻做准备的。

这年太平军从广西进入湖南,汹涌而来。县令朱孙诒请罗泽南组建团练保境安民。

一介穷酸书生如何懂组建军队,带兵打仗?他还真的懂,只因为他读书多。以前仿《左传》作文的功力和《戚继光兵法》等书给他提供了理论支持。他的学生成了他的帮手和副将。

农夫为兵,书生为将,罗泽南带着他的学生和老乡走上了战场,一战解了长沙之围。然后,他率军出湘,解了南昌之围。几年以来,他历湖南、江西、湖北三省,转战各地,前后克城二十多做,大小二百余战。史书记载罗泽南本人“每战必先,忠勇冠时”。

罗泽南是典型的儒将,书生带兵。他和他的学生们完全做到了“上马杀敌,下马行文”,作战的同时,研讨学问,讲经论道。甚至请来私塾先生给士兵讲课认字,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提高了军队的素质。

他的带兵模式影响到了他的学生们和曾国藩这些人,湘军很多著名将领都是出于罗泽南门下。他成了湘军的“精神教父”。《湘学略》如此评价:“湖南之盛,始于湘军,湘军之将,多事罗山。”曾国藩也说“湘军之兴,威震海内。创之者罗忠节公泽南”。

7

1956年,罗泽南进攻武昌城。

当时两军激战,他照例身先士卒,结果“枪炮雨集,中泽南左额,血流覆面,衣带均湿。” 但是他并没有临阵而下,忍着剧痛,“驻马一时许,强立不移。”回到军营后,罗泽南还在营外部署指挥,但是到了第二天,创伤发痛,不治而亡。

年仅49岁。

临终前,他对他的学生们说“乱极时站的住,才是有用之学。”之后湘军便在罗泽南的学生们和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指挥下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促成了所谓的“同治中兴”。

罗泽南逝后,湘军将士在曾国藩带领下,集体缟素跪拜痛哭,朝廷亦大恸不已,赐他“巴图鲁”名号。

8

罗泽南劳苦半生,清贫一世,无家世,无背景,一个穷酸书生能在生命最后几年完全绽放,就是凭借着他的读书积累。就像他临终遗言“乱极时站得住,才是有用之学”,罗泽南无论多困难时都站在了“读书”之上,少年家贫之时,他努力读书;中年灾疫横行,亲人病故时,他没放弃读书;行军大战,兵荒马乱时,他还是坚持读书。

书生可以力小,但不懦弱,朝廷给他“巴图鲁”的名号就是勇士之意。

多少年后,人们仍然记着罗泽南,曾国藩的好友刘蓉评价说:“其后(曾)国藩之平太平天国根本战略,即罗氏之议也。”

这就是读书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