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一些很犀利的词,脸皮再厚的人也不免被刺得生疼,比如说:“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 “不择”,是因为没出路,没奈何,燃眉必须救急,饮鸩也要止渴。 现在许多人勒令孩子全文背诵《弟子规》,就有这么一点意思。 孩子不好“管”啊!玩弄手机、沉迷游戏、不尊师长、霸凌同学、好逸恶劳、攀比炫富……操碎了心,熬白了头,治不好孩子们一身的“毛病”。 然后有人发现了《弟子规》——不免仰天长叹:好东西啊!照这个模子刻出来的孩子,不要太“懂事”!于是纷纷当法宝祭出来,恨不得用它的光芒照耀得普世的孩子们从内而外像玻璃一样纯净透明。法宝当空照,大人省事了——是的,要孩子“懂事”,归根到底是大人们求“省事”。 所有的学习始于认知,所有的取舍源于评价,没有正确的认知,就不会有合适的评价。所以我们要溯源。 《弟子规》到底是个什么宝贝呢? 清初山西有个秀才叫李毓秀,参加公务员考试二十年都没有通过,于是就不考了,回家办学校,辅导别人考公务员。 教学的过程当中,开始自编讲义教材,就搞出了这么个课本——起初叫《训蒙文》,后来经过另一个秀才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编撰而成。全文分为七个部分: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属于智育修养,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其实把它称作《李氏培训学校学生守则》也是可以的。 后来满清政府发现了:这东西好啊!教人乖、教人听话、教人服从、教人不必思考做顺民。你看,第一句“弟子规 , 圣人训”——这是圣人的训示啊!秦汉之后,虽然“圣人”职称早就不再授予了,但是“古圣先贤”的话,句句是真理;最后一句“圣与贤,可驯致”——“圣贤”古代读书人最高理想,《弟子规》说,圣贤不是教化出来的,而是“驯化”出来的! 满洲人本来就为如何以几十万人统治亿万中国人头疼不已,不料中国人自己把教鞭送到手里了。 中国人本来讲“忠孝”,可是满洲人不敢讲啊。你要讲“忠”,那么它的治下都是前明遗民,“忠”起来是要反清复明才对,况且“我大清”靠着一堆汉奸起家,从范文程、宁完我到洪承畴、吴三桂,众奸盈朝,数典忘祖。这个“忠”字是挖掘机出身,大挖自己的墙角,是万万讲不得。 只有讲“孝”。 但这个“孝”也很麻烦。正统儒家讲“孝”,是有原则、有底线、有方法的。比如我以前讲过的故事,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挨了父亲的打,不躲不避,被孔子责为“不孝”(见“东皮先生的汉宣书房”《东皮先生讲论语之五》)。 而《弟子规》却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不管父母爱我还是恨我,骂我还是打我,都必须恭恭敬敬接受。 “我大清”乐坏了,朝廷的统治有一条诀窍叫做“移孝为忠”,家国同构,君父臣子,所有臣民都得把满清主子当亲爹供着,而满洲人把中国人当奴隶使着——汉人不入“包衣籍”,连做奴才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它当然要大力推广《弟子规》,这绝不是为了弘扬儒学。 《论语》原文当中,关于“孝”这个话题,孔子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讲法,大抵是要求在不同的条件下,敬爱奉养,以礼侍奉——注意孔子说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是规则,不是无条件服从。 而《弟子规》号称脱胎于《论语》,却只一味强调“恭顺”,无原则服从——“父母责,须顺承”。一个“顺”字,满足了所有统治者的意淫。 真正的古儒是鲜活灵动的,要弟子们有思想: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但是孔子却很遗憾:“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悦”——颜回总是唯唯诺诺,孔子说什么都鼓掌叫好,从来不提不同意见;谁说孔门弟子是循规蹈矩的书呆子?孔老师特别希望门人弟子“当仁不让于师”…… 《弟子规》培养出来的才是残次品,它要求“话说多,不如少”,而且进一步规定“对尊长,勿见能”——面对比自己年长或者地位高的人,不许显示自己的才华。 《论语》是极力鼓励年轻人超过前人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独立思考,如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但《弟子规》却说“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以它的理论,那么什么“割股疗亲”、“卧冰求鲤”之类的“孝行”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这都是没有经过父母允许的“擅为”,自己的巴掌抽自己脸,脆响脆响,好听极了。 可是独裁家恰恰是不允许年轻人有自己的思想的,满清作为独裁家里的极品奇葩,看见《弟子规》主动对人的思想活力处以宫刑,自然欢欣鼓舞,大力推行了——为什么它热衷于搞文字狱啊,就因为但凡读了书、明了理的中国人都骂他们是蛮夷,而他们非常愤怒而绝望的发现:自己居然真的是蛮夷!——现在好了,有人居然提出来不允许年轻人思考,简直喜大普奔! 真儒教人博采众长,广见多闻,要求“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到《弟子规》这里变成了“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智”,这下子糟糕了,《红楼梦》里说,这世上“除了“明明德”,杜撰的书也太多了”——对了,连《红楼梦》都不可以读,它也不是“圣书”。 所以,不管多少人说《弟子规》如何伟大,如何教人做好人,不排除里面是有好东西,但是它发心不正。我们教育孩子,是鼓励他们发现、认知、辨析、尝试、探索,并且有足够的宽容允许他们犯错——注意是“犯错”而不是“作恶”。《弟子规》七个小节,用了多达43处“勿”字训人,一条条绳索捆上来,以“乖顺”为圭臬,“不许”为核心。学了它,倒是可以如愿以偿收获一个“少年老成”的书呆子。 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少年中国说》,里面说到理想的中国少年要如“潜龙腾渊”、“乳虎啸谷”、“鹰隼试翼”,《弟子规》“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完全没有责任担当,可教不出中国好少年。 如今是一个拼“素养”的年代,教育部课题组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 (一)文化基础 1.人文底蕴。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3.学会学习: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5.责任担当: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如果按《弟子规》去做,那就真的不能称之为南辕北辙了——那是抱薪救火、饮鸩止渴。 所以,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树立人格、丰富内心,首先要认知什么是真正的经典,尽管《弟子规》号称脱胎于《论语》,说得好听一点仿佛是迎合了美国人口味的中餐,失了本来面目,它迎合的是“大清”的口味;说得难听一点其实是被嚼剩下的甘蔗渣,不仅没有味道,还带着别人身体里的病菌。 那为什么不让孩子直接吃甘蔗呢? 因此,我们还是要有所“择”,《弟子规》里有些东西关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读;太多说法违背现代教育规律,请规避。并且,即使是古人教学,也并没有把它作为“小学”经典,人家用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然后,读真正的《论语》。 |
|
来自: 小慧dreaming >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