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起源”的迷思

 置身于宁静 2017-12-18

  四、结论

  首先,德里达认为传统的历史观是将历史看作意义的历史,存在的世界既是意义的世界。而意义的历史就是显现的历史或历史的显现,总之是“presence”。[4](P53)这是 将物质性的实实在在的历史当作精神的意义的历史。德里达要破除的是这种永恒的不间 断的精神的意义历史观,而不是要取消意义和历史,他要表明这种不间断的精神的、思 想的历史是一种先验的幻象,是逻格斯中心论的结果。其次,德里达对于意义历史观的 剖析得出结论:意义历史观的关键在于在场形而上学的“迷思”(myth)——神话。再次 ,他将语音中心论提到表面,将言说与书写的传统区分归于在场形而上学的确定性追求 ,书写在胡塞尔那里被弱化,次级化。德里达以为书写恰恰是一种延异的痕迹,从不曾 比言说次级,但也不是要将书写代替言语的位置。他要在延异的张力中给予意义的源初 性,“而无源(non-origine)才是源初性的”。[3](P369)这意义已不是绝对自身同一的 “永恒真理”,而是生成与生成的延缓、耽搁。

  然而,延异基础上的意义如果能给予我们一种解释的自由,那么这自由既带来了多元 的意义、历史,同时又极易消解相对稳定的意义和历史。那么,我们还能不能相互谈论 意义和历史?因为意义和历史随时都可能崩塌,它们成了建基于沙滩上的大厦。意义与 历史毕竟要在人们的普遍视域中才成其为主体间的意义和历史。在反本质主义的同时又 极易滑入相对主义是后现代哲学的顽症,德里达也概莫能外。

 

  原文参考文献:

  [1]Derrida:Edmund Husserl's Origin of Geometry:An Introducti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9.

  [3]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北京:三联书店,2001.

  [4]叶秀山.无尽的学与思[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