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详注第二十四、二十五章

 有而无限 2017-12-18

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

王弼注:物尚进则失安,故曰“企者不立。”

今译:物尚进于荣利则失安,所以说尚进者不得久立。

原文: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王弼注:不自见,则其明全也。

今译:不拘泥于自己一方的偏见,这样他能明白的事理才会全面。

原文:自是者不彰,

王弼注:不自是,则其是彰也。

今译:不自以为是,这样他的正确之处自然会彰显。

原文:自伐者无功,

王弼注:不自伐,则其功有也。

今译: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他的功劳能为人所惦记。

原文:自矜者不长。

王弼注:不自矜,则其德长也。

今译:不以自己的德行为长,他的德行才会长久。

备注:(苏辙《老子解》:“人未有不能立且行者也,苟以立为未足,而加之以跂,以行为未足,而加之以跨,未有不丧失其行立者。彼其自见自是、自矜自伐者,亦若是矣。譬如饮食,适饱则已,有余则病。譬如四体,适完则已,有赘则累。”)

原文: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王弼注:其唯于道而论之,若郤至之行,盛馔之余也。本虽美,更可薉也。本虽有功而自伐之,故更为肬赘者也。

今译:上面种种行为对于道而言,就像是郤至的出使,是丰盛宴会后的剩饭。本质是好的,多余的却让人讨厌。本来是有功绩的却自我夸耀,正像人身上的多余的肉瘤。

备注:(左传成公十六年载,晋与楚鄢陵之战,楚败,“晋侯使郤至献楚捷于周,与单襄语,骤称其伐。单子语诸大夫曰:“温季其亡乎?位于七人之下,而求掩其上,怨之所聚,乱之本也。多怨而阶乱,何以在位。夏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将慎其细也。今而明之其可乎!”杜预注:“言郤至显称己功,所以明怨咎。”)

原文: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今译:这是令人讨厌的,所以有道者不这么做。

全文今译:企:举起脚跟。

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是站不稳的;大跨步前行,是走不远的;自我表现的人不能使自己显明;自以为是的人辨不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显不出功劳;过分看重自我的人无法领导众人。

这都是道的规律使然,上面那些只能称得上多余有害的剩饭赘瘤。这些惹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王弼注: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谁之子,故先天地生。

今译:混沌不可辨识、不可认知的东西,万物都是由它生成的,所以叫混然自成。不知道这种东西是什么产生的,所以它的诞生肯定比天地要早。

原文: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王弼注:寂寥,无形体也。无物匹之,故曰“独立”也。返化终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也。

今译:寂寥,是形容没有形体的样子。不与他物对待,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说独立。万物的变化从开始到结束,都遵循道的永恒规则,所以说道没有改变。

备注:(六十二章王弼注:“言道无所不先,物无有贵于此也。虽有珍宝璧马,无以匹之。”)

原文: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王弼注:周行无所不至而不危殆,能生全大形也,故可以为天下母也。

今译:道周行无所不至而不危殆,不拘守于一体,所以能全其大形,为天下母。

原文:吾不知其名,

王弼注:名以定形。混成无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

今译:名字能够反映事物的形态、特点。混沌无形的东西,没有形态、特点,无法把它与其他东西区别,所以没法取名字,也就不知道它的名字了。

原文:字之曰道,

王弼注:夫名以定形,字以称可。言道取於无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称最大也。

今译:名能够描述形态,字可以对事物的特征表示认可。道来源于无,但不归属于无,形成于混沌之中,可以用语言称谓的最大的。

原文:强为之名曰大。

王弼注: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称最大也。责其字定之所由,则系于大。夫有系则必有分,有分则失其极矣,故曰“强为之名曰大”。

今译;我们之所以将其命名为道,是取用能够找到的最伟大的称呼。追究道的名字的由来,就是缘于它的伟大。既然缘于伟大,那么肯定也能说出不缘于什么,既然有与它无关的东西,那么就不能说道是最伟大、最普遍、最极致的了,所以伟大只是勉强的命名,而不能等同于道。

备注:(苏辙《老子解》:“夫道非清非浊,非高非下,非去非来,非善非恶,混然而成体。其于人为性,故曰‘有物混成’,此未有知其生者。盖湛然常存,而天地生于其中耳。寂兮无声,寥兮无形,独立无匹,而未尝变行于群。有而未尝殆,俯以化育万物,则皆其母矣。道本无名,圣人见万物之无不由也,故字之曰道。见万物之莫能加也,故强为之名曰大。然其实则无得而称之也。”)

原文:大曰逝,

王弼注:逝,行也。不守一大体而已,周行无所不至,故曰“逝”也。

今译:逝,是变化运行的意思。道不固守一个大概而就此满足、停止。道的运行无所不至,所以叫逝。

原文:逝曰远,远曰反。

王弼注:远,极也。周行无所不穷极,不偏于一逝,故曰“远”也。不随于所适,其体独立,故曰“反”也。

今译:远,是极致、非常的意思。道到处运行,没有不到的地方,它不偏向于一个方向、一个方面、一个层面的运行,而是周行无所不穷极,所以说远。道有独立之本体,即“混然”、“无形体”,而不随其所化生之万物而止于“有分”、“有形体”,所以也叫反。

原文: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王弼注:天地之性人为贵,而王是人之主也,虽不职大,亦复为大。与三匹,故曰“王亦大”也。

今译:人的高贵是天地间的本性,而王是人的主宰,虽然没有天地那样大的力量,但也算是大的,与道、天、地并列,所以王也是大的。

备注:(1、苏辙《老子解》:“自大而求之,则逝而往矣。自往而求之,则远不及矣。虽逝虽远,然反而求之一心足矣。由道言之,则虽天地与王皆未足大也。然世之人习知三者之大,而不信道之大也,故以实告之。人不若地,地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自然。然使人一日复性,则此三者,人皆足以尽之矣。”

2、《慎子》: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通理以为天下也。”)

原文:域中有四大,

王弼注:四大,道、天、地、王也。凡物有称有名,则非其极也。言道则有所由,有所由,然后谓之为道,然则道是称中之大也。不若无称之大也。无称不可得而名,故曰域也。道、天、地、王皆在乎无称之内,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

今译:四大是指道、天、地、王。普通的事物有称呼有名字,都没有达到极致,而有所局限。谈论道,就是根据道的一些显现而用言辞来谈论,正是因为我们有道的这些显现作为根据才能给它命名叫做道,然而道在各种事物的名称之中也算是伟大的了。但是还是不及没有名称的东西伟大。没有名称也不能给它命名,所以我们把这种东西只称为空间。道、天、地、王都在这种没有名称的东西内部,所以说空间中有四种伟大的事物。

备注:(王弼老子指略说:“名号生乎形状,称谓出乎涉求。名不虚生,称谓不虚出。故名号则大失其旨,称谓则未尽其极。”“然则,道、玄、深、大、微、远之言,各有其义,未尽其极者也。……然则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不以言为主,则不违其常,不以名为常,则不离其真。”这些都说明有称有名不可得道之极、真。)

原文:而王居其一焉。

王弼注:处人主之大也。

今译:强调人主的重要性。

备注:(淮南子《道应训》:“宁戚欲干齐桓公,困穷无以自达。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商于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越饭牛车下,望见桓公而悲,击牛角而疾商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及至,从者以请。桓公赣之衣冠而见,说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宁戚)。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问之而故贤者,用之未晚。’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也。以人之小恶而忘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凡听必有验,一听而弗复问,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难合也,权而用其长者而已矣。当是举也,桓公得之矣。故《老子》曰:‘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焉。’以言其能包裹之也。”)

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王弼注: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道法自然,天故资焉。天法于道,地故则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王所以为主,其主之者一也。

今译:法,就是遵从于某原则、规律的意思。人不与地相违背,就能够保全安定,这就是按地的法则做事。地不与天相违背,就能够保全它所承载的地面上的事物,这就是按天的法则做事。天不与道相违背,就能够保全它所覆盖的事物,这就是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不与自然相违背,就能发挥自己的本性。师法自然的,遇到方就成为方的,遇到圆就成为圆的,丝毫不违背自然的发展变化。自然,是无法言说的言说,是无法命名的命名,是穷极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广阔的概念。使用智谋不如什么都不知道,明白显现之器物不如物体尚只有微小的端兆,物体尚只有微小的端兆不如没有形态,有衡量事物的标尺不如没有衡量事物的标尺,所以有都要师法无。因为道向更高层次的自然学习,所以天就以道为师法的素材;因为天向更高层次的道学习,所以地就以天为法则来遵守;因为地向更高层次的天学习,所以人就来模仿地的德行。这些事物之所以在他们的范畴内成为主宰就是因为他们所学习、师法的是更伟大、更高层面的主宰。

备注:(1、《周易系辞上》:“形乃谓之器”,孔颖达疏:“体质成器,是谓器物,故曰:形乃谓之器。言其著也。”周易系辞上:“见乃谓之象”,韩康伯注:“兆见曰象。”孔颖达疏:“见乃谓之象者,前往来不穷,据其气也。气渐积聚,露见萌兆,乃谓之象。言物体尚微也。”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2、四十二章王弼注:“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王侯得一者主焉,以一为主,一何可舍。”

3、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全文今译: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反:也作“返”,返回道原点。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有一个浑然自成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没有声音,没有形体,独立长存而没有变化,周而复始而不停息,可以看成生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用文字勉强把它记做道,我再勉强形容它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延展遥远,延展遥远又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中之一。人按地的法则做事,地按天的法则为地,天按道的法则为天,道是自然形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