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详注第三十八章上

 有而无限 2017-12-18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王弼注: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其生。

今译:德,是一种收获。经常能把“德”保持住而不丧失,是有利的、没有害处的。所以以德字来命名。要得到“德”和尽“德”之用,都不能离开“道”、“无”,“德”为具体事物所有,只有不离开“道”,才能尽“德”之利。通过“无”来发挥功用,万物莫不由之以成。对于事物,无,不存在,是万物必然经历的阶段;存在具体器物,就会生长、变化直至死亡。

备注:(1、五十一章:“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王弼注:“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不得不尊;失之则害,故不得不贵。”十一章王弼注:“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二十五章王弼注:“道取于无物而不由也。”

2、淮南子《齐俗训》:“合而为道德,离而为仪表;其转如玄冥,其散应无形。礼义节行,又何以穷至治之本哉?”。

3、庄子《知北游》:“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

4、韩非子《解老》:“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得。得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有德。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所无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虚则德盛;德盛之谓上德。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而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礼者,外节之所以谕内也。故曰:‘礼以情貌也。’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礼也。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上礼神而众人贰,故不能相应;不能相应,故曰:‘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故曰:‘攘臂而扔之。’
  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间,其礼朴而不明,故曰:‘礼,薄也。’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理相夺予,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之,礼繁者实心衰也。然则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者也。众人之为礼也,人应则轻欢,不应则责怨。今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而资之以相责之分,能毋争乎?有争则乱,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何以论之?詹何坐,弟子侍,牛鸣于门外。弟子曰:‘是黑牛也而在其。’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使人视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以詹子之术,婴众人之心,华焉殆矣!故曰:‘道之华也。’尝试释詹子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视之,亦知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也。故以詹子之察,苦心伤神而后与五尺之愚童子同功,是以曰:‘愚之首也。’故曰:‘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所谓大丈夫者,谓其智之大也。所谓处其厚不处其薄者,行情实而去礼貌也。所谓处其实不处其华者,必缘理不径绝也。所谓去彼取此者,去貌径绝而取缘理好情实也。故曰:‘去彼取此。’

王弼注: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至睹也。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殊其已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

今译:天地虽广,圣王虽大,但都是涉于有形有为,离开了道就没有圣王、天地之广大,所以天地、圣人必须“以无为心”,“以虚为主”。所以观察复卦并恢复我们的本性,天地最核心的原则也就是虚无,就可以显现了;夏至的时候闭关思考,就像先王所做的那样,我们就能了解先王的伟大卓越之处。所以没有私欲,不重视自身,则四海都尊敬地仰视他,远近的都来归附。把自己看得很特殊而有为自己谋利的私心杂念,就连自己的身体都难以保全,自己的肌肉和骨骼都会产生矛盾。

备注:(四章王弼注:“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瞻也。地虽形魄,不法于天则不能全其宁;天虽精象,不法于道则不能保其精。”周易复卦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王弼注:“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矣。”王弼这里注的“复者,反本之谓也。”的“本”就是指道,十六章:“夫无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卦的卦象是坤(地)上,震(雷)下,所以说“雷动风行……”至日,指冬至日和夏至日。复卦象辞:“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王弼注:“方,事也。冬至,阴之复也;夏至,阳之复也。故为复,则至于寂然大静。先王则天地而行者也,动复则静,行复则止,事复则无事。”七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王弼注:“无私者,无为于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