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官大开的内涵片,看完字幕还全身冷汗

 yushi823 2017-12-19

一部《狗牙》,令希腊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名声大噪。


他用一个与世隔绝的家庭,隐喻一个恐怖集权的国家,令人不寒而栗。



后来的《龙虾》,更是脑洞大开。


单身的人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找到伴侣,就会变成动物被放逐。


这个反乌托邦题材的电影,以其新奇而极端的世界观设定和诡异的风格,收获了一票铁粉。



在各大电影节大放异彩,还拿下了戛纳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


作为电影界的奇才,自成名以来,欧格斯的电影风格一直自成一派。

 

他擅长在电影里构建特定而封闭的环境,表现极端关系,引起反思。


今年,继《龙虾》的成功之后,导演欧格斯又出新作了。


延续了极端的故事设定和荒诞诡异的叙事风格。


今天鱼叔就来说一说这部新片——


《圣鹿之死》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圣鹿之死》是欧格斯和编剧埃夫西米斯·菲利普合作的作品,这也是他们第4次合作。


本片也拿下了今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


故事同样将尖锐矛盾设定在了家庭内部。


尽管影片的主要场景看似比较丰富:医院、房子、餐厅。


但实际上,都是压抑的封闭空间。



本片的男主史蒂文科林·法瑞尔扮演,他也是电影《龙虾》的男主。


去年,他在《神奇动物在哪里》中也呈现了精彩的表演,气场强大,穿上风衣帅呆了。



妮可·基德曼扮演他的妻子。年过半百的妮可在片中仍然美得不可方物。



他们有一对儿女,一家四口住在漂亮亮堂的大房子里。



男主史蒂文是一名心脏外科医生,他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半年前,他在喝了酒的情况下做手术,导致病人不幸身亡。


他内心愧疚,常常私下照顾病人的儿子马丁,马丁也走进入了他的生活。


渐渐地,马丁对他的依赖变得有些诡异。


男主试着疏远,但马丁却始终阴魂不撒。



突然一天清晨,男主的儿子双腿失去知觉,完全无法站立。


送到医院检查,显示一切正常,但儿子的身体却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甚至一天不如一天。


没过多久,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女儿身上。



马丁告诉男主,他其实知道是父亲真正的死因,而现在发生在男主孩子身上的悲剧,就是对当初错误的补偿。


他的妻儿,都将不能幸免。


他们会接连倒下,先是双腿失去知觉,接着无法进食,只能靠营养液维持,最后双眼泣血而死。


不过,他也可以结束这一切,只要他杀死他们中的一个,一切就能恢复正常



因为这是个悬疑片,多的鱼叔就不剧透了。


其实说到这里,很多观众应该会发现,这个披着现代外衣的故事,其实有一个古老的内核


明明是自己犯下的错,却要选择一个无辜亲人抵命,换回一个家庭的平静。


这其实就是一场活人献祭。


献祭,是一种古老而残忍的宗教仪式。


而《圣鹿之死》里的献祭,在古希腊神话里是能找到完整对应的——


伊菲革涅亚的献祭。



鱼叔简单讲一下这个故事:


伊菲革涅亚是阿伽门农的长女。


在出征特洛伊之前,阿伽门农在狩猎时,射死了一只本属于狩猎女神的圣鹿,还夸口说自己箭法比女神更好。


这样轻狂而不敬的行为,激怒了女神。


于是女神开始了报复。她收走了海上的风,让大舰队长时间滞留在海面,无法出征。


除非,阿伽门农用她最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献祭,才能平息女神的愤怒。


最后无辜的伊菲革涅亚成了无辜的牺牲品,她的悲剧命运也成了古希腊剧作家青睐的主题。



被称为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欧里庇得斯,就以这个传说为蓝本,写出了悲剧《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


今天我们听到了故事版本,也多来自这个版本。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传说最早出现在荷马的《伊利亚特》时,神谕中只说了:用三个女儿中的一个献祭,并没有直接点明献祭的就是伊菲革涅亚。


所以,究竟献祭伊菲革涅亚,就是神的选择,还是阿伽门农自己的选择,这就值得玩味了。



电影《圣鹿之死》其实就是对“伊菲革涅亚悲剧”的现代化再现。


影片也多次明示,首先是“圣鹿之死”这个显眼的大标题。


而剧中细节也在不断暗示:


男主角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孩子好,跑去学校问老师孩子的表现情况。


老师提到,大女儿写了篇关于“伊菲革涅亚”的论文,得了A+。



而复仇的马丁,在表达“以牙还牙、以命抵命”时,也一语双关的提到:这就是个隐喻,具有象征意义。


除了剧情和无处不在的明示、暗示,在人物设定上,非常契合。


其实我们可以直接把男主对应成阿伽门农。


他在明知要动手术的情况下饮酒,他的轻狂自大,造成了病人死亡,也就是圣鹿之死。


不仅如此,他还在造成后果的情况下,欺骗所有人逃避责任,这就是激怒了神灵的原因。



而他的妻子加上孩子,刚好三个人,也与传说中阿伽门农的三个女儿对应。



马丁可以看成是神的代言人。


他从头到尾没有复仇的愤怒,该干什么干什么,无论在说什么,语气都是轻松木讷的。


而且影片中有个细节,马丁看的电影里正好有一句台词:你怎么知道我不是上帝?


也是在暗示他的身份。



不过说到现在,无论《圣鹿之死》和“伊菲革涅亚悲剧”有多贴合,最多也就是个古典悲剧的现代演绎。


毕竟这个神话传说,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内涵


如果电影只是给老故事套了个花壳子,真的没什么好稀奇的。


这里,就需要分辨老瓶装新酒和老黄瓜刷绿漆的区别了。


这两个词同样是描述“改编经典”,但情感色彩却完全不同。


而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新”、“旧”所处的位置。


旧的形式,新的内涵,这是思辨是创新,这是老瓶装新酒。


反之,内外颠倒,最多算个致敬。


前段时间,同样遭遇口碑两极的《母亲》,也陷入同样的困境。



母亲也是对宗教故事的现代演绎,各种宗教隐喻用到飞起,每个人,每件事的发生都高度符号化。


如果背后的宗教故事不了解,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要是对故事十分透彻,对电影也很难有超越母题本身的解读。


这样一类电影,风格极其独特鲜明,但总困在形式远大于内容的尴尬局面。



《圣鹿之死》也用了不少符号化的表达。


影片中的女性的任人宰割的躺姿,菜板上的鱼,都有献祭的意味。



诚然《圣鹿之死》在形式上依然有刻意用典的痕迹,但瑕不掩瑜


导演在套用传统神话故事时,也的确找到了新的角度。


当男主必须选择用谁献祭时,人性的问题被凸显了出来。


这三个人当中,无论是孩子还是妻子,都努力讨好表现,想作为活下来的那个。



而需要做选择的男主,自己心中的确也有更为偏爱的一个。


除此之外,代表神谕的马丁,在三个人中也有他更喜欢的一个。


就像希腊传说中,伊菲革涅亚在匕首落下的一刻突然消失,一只鹿代替她死去一样。


就算是怒气满满的女神,也有她自己的偏爱。



故事的最后,这个家庭里最后活下来的三个人,到餐馆进餐,点了一份薯条。


导演在这里给了薯条,一个大特写。


在影片一开头,马丁就说过,他总把薯条留到最后吃,因为最喜欢的要留到最后


所以,这场献祭的牺牲品究竟由谁决定,是神,还是人?


一场巨大的人伦悲剧背后,可能不只是人性之恶,还有不可避免的宿命轮回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别笑,这将是你一生中见过的最烂电影

跟60后比,佛系90后的焦虑简直不值一提

豆瓣9.2,被亮瞎眼的世界观震惊了

每个漂在北上广的人,一定被这部电影打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