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刀道--北京志

 老北京的记忆 2017-12-19
老北京的刀道(图) 提起传统兵器,日本刀在世界影响颇大,被认为是工艺精湛、文化内涵深厚的象征,甚至引发人们对武士道、剑道的浓厚兴趣。其实,日本刀的祖先是中国唐刀,然而,为什么唐刀后来却逐渐失传了呢?而爱习武的老北京,为什么对日本刀却不以为然?

唐刀的优点在于非常锋利,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成本太高,需反复锻造,普通唐刀至少要60斤铁,将杂质一点点锤炼出去,有的匠人穷终生之力,只能做一把刀。二是维护太困难,好刀要反复打磨、擦拭,磨一把唐刀,专用的布就要好几种,此外擦刀要屏住呼吸,否则鼻腔中的湿气会让刀生锈。

如此费时费力,实战效果如何呢?明代倭寇侵袭中原时,初期中国军队武器难以匹敌,戚继光只好仿造日本刀配发给士兵,也是双手运刀,故称“双手带”。但大家很快就发现,日本刀虽锋利,但易卷刃,消灭几个对手后就丧失了战斗力,难以持久。

事实证明,只有锋利,并不是最好的打击对手的方式,因此中国刀逐步抛弃了对锋利的追求,转向内敛和厚重。

以清代北京著名的武师“大刀王五”为例,他使用的是“回刀”,刀背极厚,刀刃并不特别锋利,但它的分量极重,达到了40多斤。这种刀在和唐刀较量时,一旦发生格挡,唐刀很快就会变成锯齿,而“回刀”凭自身的重量,只要抡上对方,至少骨断筋折。实战证明,越是慢刀,给对方带来的伤害就越大。所以说“刀快削皮肉,刀慢旋骨头”。

脱离了对刀刃锋利的盲目追求,中国刀因此而更实用,也更加普及。为对付快刀,一些中国刀的刀背上还会留下槽口,即“竹节刀”,一旦对刀,快刀砍在槽口中,扯拔不出,很容易被对方缴械。

没有了刃的执着,中国刀养护变得更简单,平时不需磨刀,任由它锈迹斑斑,这反而会形成氧化层,保护刀身,且刀刃不锋利,也不容易自伤,甚至不必配备刀鞘,插入腰带即可直接背走。此外,刀的生产工艺也变得更简单,普通人也配得起。但作为副作用,中国刀的工艺水平有了一定下降,相比之下,明代以前中国刀大多富丽堂皇,贵气十足,而明以后的刀则要么太不实用,要么工艺粗糙,精品不多,后代匠人甚至造不出真正的唐刀了。

伴随着中国刀的普及,也形成了独特的“刀道”。比如发展出了完善的礼仪和制度,此外,过去八旗部队作战,战士在牺牲前,必须将刀插在地面上,然后将身体斜扑在上面,利用全身重量将刀折断,以防止自己的武器被敌人所用。而唐刀则无需如此,因为唐刀是按人定制的,每把刀的重心都不一样,此外操控者的手形不同,就算缴获了别人的刀,用起来也不顺手。

本文材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体育志》

netease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