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泽旧俗·立夏

 吴越尽说 2017-12-19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5月5日或6日。旧时,以立夏日为夏天开始之时,此后气温明显升高,江南地区开始进入雨季,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的旺季。


   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重视立夏节气。据史料记载,古时的帝王于此日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身穿红色礼服,佩戴红色饰物,连车旗都用红色,以此表达祈求丰收的愿望。“迎夏”仪式结束后,帝王将冬天储藏的冰块遍赐大臣,还指派官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在江南一带,民间有“立夏尝‘三新’”之说。这“三新”是指樱桃、青梅和麦仁,人们先以“三新”祭祖,然后尝新。各地的“三新”也许会略有差别,但都是指品尝新鲜的时令食物。如常熟就有尝“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鲥鱼、鲚鱼、鲳鳊鱼、咸蛋、海蛳、糜鸭、腌鲜、卤虾、樱桃肉;十三素为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笋、蚕豆、茅针、豌豆、黄瓜、莴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
   在盛泽,有立夏日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此时的蚕豆虽然还有一丝苦涩味,但碧绿生青,煞是好看;很多人还喜欢将蚕豆与大米和在一起煮饭吃。立夏时节,小孩子们带了炊具和米,三五成群地去乡间地头偷摘青蚕豆,就地搭起野灶烹煮蚕豆饭,俗称烧“野米饭”。按旧时习俗,这样的行为,主人家是不会责怪的。虽然偷偷摸摸煮出来的蚕豆饭未必好吃,但是拾野柴、烧野灶的过程却很诱人。鲁迅的小说《社戏》里就有看社戏归家的路上与小伙伴偷罗汉豆煮了吃的情节。
   盛泽与附近一些乡镇还有立夏时节吃“麦芽榻饼”的习俗。制作“麦芽榻饼”的主要原料是米粉、麦芽、豆沙和一种叫作“芝艾头”的野草。“芝艾头”的学名叫鼠曲草,也叫佛耳草,全身长着白色细毛,有怯痰止咳的功效;麦芽能开胃、健脾、消食。在米粉中掺入适量的麦芽粉和煮熟、剁烂的“芝艾头”和成粉团,再以赤豆沙或黄豆沙作馅心,嵌入用糖腌制过的猪油丁和胡桃肉、瓜子肉等制作而成的“麦芽榻饼”,不仅细软甜糯,风味独特,还有怯痰消食的作用,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时令美食。因为通常在立夏前后食用,故而又称“立夏榻饼”。
   此外,江南一带还有立夏日饮白酒、食用酒酿、芽菱、荸荠、咸鸭蛋、杏子、海蛳、黄莲豆、汤面饺的习俗。
江浙一带的文人雅士有饮酒“饯春”的习俗。古时称立夏为“春尽日”,眼看春天将逝,文友们备了酒食相聚,送别春光,发泄惜春的伤感,名为“饯春”。嘉兴词家吴藕汀的《立夏》诗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
俗话说:“立夏日‘斗蛋’,小孩不‘疰夏’。”“疰夏”是中医特有的病名,又称“苦夏”,是夏季的一种常见疾病,孩子尤其易得。中医认为,“疰夏”是因为体质虚弱者感受暑热之气所致,症状为乏力倦怠、眩晕心烦、多汗纳呆,或伴有低热。许多地方都有立夏日“斗蛋”的习俗。此日,家家烧煮了囫囵蛋,让孩子们玩“斗蛋”的游戏。把带壳的鸡蛋放在清水里煮熟,但不能破裂,然后装在用五彩丝线结成的网袋里,挂在孩子的颈前。孩子们三五成群,各以自己的鸡蛋相互撞击,以博胜负。鸡蛋的两端,尖端为头,圆端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破者认输,完好者则赢。一群人依次互斗,以此取乐。
   江南地区有“立夏‘称人’”的习俗,旧时,人们以为立夏日“称人”,不会“疰夏”。每到立夏日,城镇的街头和乡村的村口都有人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上吊一只竹筐或凳子之类,大家轮流坐到竹筐里或凳子上称一称身体的重量。司秤之人手里打着秤花,嘴里不停地说着吉利话:体重增加者称“发福”,体重减轻者称“消肉”;称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意为有出息)”。打秤花时,只能从里打出(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从外打到里。
关于“称人”习俗的由来,各地有不同的说法。传说三国时蜀国的刘阿斗投降晋国后,蜀国大将孟获每年的立夏日要去洛阳称阿斗的体重,以验证晋国是否亏待了阿斗,他扬言,如果阿斗的体重减轻,就要起兵反晋。还有一说也与刘阿斗有关,说阿斗被孙夫人带至东吴抚养,每年立夏,赵子龙都要去东吴给阿斗称体重;后来此风传入民间,于是相沿成俗。这些都只能姑妄听之。
   有些地方立夏日还有一些禁忌,如孩童忌坐石阶,忌坐门槛,怕招来夏天体乏、易疲倦,或脚骨酸痛。
立夏之后,炎夏即将来临,为了避免夏日里“疰夏”消瘦,在饮食上应注意多食用清淡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清热、防暑、敛汗、补液并增进食欲。老年人要适当进行精神调养,重视对心脏的保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