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流氓APP 只有黑名单还不够

 茂林之家 2017-12-19

庞岚 时评作者

记者统计了近三年被工信部曝光的问题APP,发现共有466个上榜。一些名称里带有“ROOT”和“Wi-Fi钥匙”的APP频繁出现在“黑名单”中。

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扫一扫、下载个APP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种类繁多的APP也潜藏着各种危险。最常见的,就是个人信息的泄露,例如此前就有报道说,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手电筒APP竟然都请求拨打电话、读取通讯录和位置信息等权限;近日,还有报道说一些记账理财APP涉嫌泄露信息,用户绑定银行账户一定要谨慎小心;此外,现在微信朋友圈的投票、拉票层出不穷,业内人士提醒,用APP刷票同样可能泄露隐私。

手机里的通讯录甚至银行卡信息泄露出去当然非常危险,除了可能受到各种广告推销的骚扰,还有可能遭遇“精准诈骗”,令人防不胜防。从工信部发布的黑名单来看,一些APP不仅仅偷信息,还会直接偷钱甚至操控手机,比如说,黑名单上的一些APP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向外发送短信订阅无线增值业务,从而造成用户手机被扣费。在工信部公布的违规APP中,“恶意吸费”的应用软件占比达到8%。

按照专家的说法,我们要防范这些流氓APP,一是要尽量使用知名厂商的APP,二是下载后作权限管理,关闭APP“资费相关”和“隐私相关”的大部分权限。

这两招当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系数,但仔细看看却也不能提供绝对的安全保障。一方面,从工信部的黑名单我们吃惊地发现,某些知名厂商的APP竟然也在“耍流氓”。例如,“百度手机助手”有三个版本也上了黑名单,而相关应用的来源正是百度官网。再比如,苏宁易购应用商店也存在把关不严而让问题APP上架的情况。

另一方面,很多人会用智能手机,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际操作的时候并不太明白如何限制APP的权限,而某些APP还会“撒娇耍赖”,一旦关闭它的某些限权,它就跳出提示说自己无法正常运行……

我的手机我做主,岂能让隐藏在APP后面的黑手想偷就偷?所以,除了定期曝光问题APP,还应该出台更严厉的措施。

比如说,在应用软件黑名单之外,不妨建立一个问题企业、问题平台的黑名单,并将其诚信状况和企业年检、资质审批、融资贷款等等相关联,如果某个厂商、企业三次以上搞出问题APP侵害大家权益,那么不论其是否“知名”,都应该纳入不诚信的黑名单,在各个领域加以限制。换言之,你不限制你的APP,我们就限制你。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已从今年6月开始实施,根据其规定,设置恶意程序;对其产品、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未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或者未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的,都可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我们期待着,网络安全法能够通过严格的执法树立起应有的权威,让更多不守法的企业受到惩处并心存忌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