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家海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由一州知府锒铛入狱再承恩贬官,黄州一住就是几年。临近清明,正是细雨纷纷,行人断魂时节。乌鸦与纸灰乱飞,小屋像渔舟一样在雨中若隐若现。庖已空,灶已破,湿苇难烧,浓烟与雨搅在一起。“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满心的悲哀莫可告白。“人生看得几清明”,此时又近清明,见君无望,死灰不能复燃,不如效法阮籍,作穷途之哭。 两首诗的书写伴着感情的律动。起笔尚平淡,接着便不能自制。“年”、“中”、“苇”、“纸”末笔悬针极长,形成特殊的行间布白。两首诗墨色不一,前淡后浓,似乎一首写完重新蘸墨,又好像思绪如潮不计工拙。“欲”、“破”、“灶”、“死”取险势,显得跌宕起伏,富于变化。整幅字“已”、“去”、“白”、“也”极小,“破”、“灶”、“途”、“穷”极大,其间揖让进退,挥洒自如。总体说来,第一首布局匀称,赏花悲秋叹惜流年;第二首疏处一列只5字,密处一列达9字,显见忽疏忽密,感情涌动,景致凄迷,于是末路悲歌。 苏轼行书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其《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元符三年(1100年),黄庭坚为此帖作跋,称誉此诗太白不如,此帖融前辈书家颜真卿等优长,并说自己题跋是“于无佛处称尊”。作为宋代书法家与诗人领军人物的苏黄共同挥毫的载体,此帖更显得弥足珍贵。 《黄州寒食诗帖》几遭祸劫,现在静静地躺在台北故宫。隔着一弯浅浅的海峡,黄州定慧院的梧桐仍难摆脱横亘千年的寂寞,那一抹飘渺孤鸿的影子下,再也不见消瘦颀长的幽人独自往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