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路花香

 长青马圆圆191 2017-12-19

一路花香

    2011年10月29日,我参加了在江西婺源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教育新视野名师观摩”活动,执教了两节观摩课并作了讲座。会后,成都《教育家》和江西《小学教学研究》两家媒体跟我约稿,并接受了《教育家》编辑张菡老师的采访——

    1、作为著名特级教师,您是哪一年进入教师队伍的?

    1987年毕业于江苏省阜宁师范学校普师专业,至今已工作了24个年头了。

2、您认为一堂好课是怎样上的?重点在哪里?

怎样才能上出一节好课?这个话题虽然比较宽泛,但也有共性的要素。不管什么样的好课,都要抓住一些基本环节:一要走近教材,弄清教材的“逻辑起点”,厘清教学的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二要走近学生,摸清学生的“现实起点”和“最近发展区”;三要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保证教学既要“有意义”,同时也要“有意思”。

重点在于走近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起点和“可能性”,那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是低效甚或是无效的。

3、从您开始当老师到现在,您的课堂观经历了怎样的变革与重建?

数学课堂应关注什么?工作以来我一直在追问。在我的学习笔记上林林总总地记满了多位名家、名师的理解和定义。

理解的多义性给我建构自己的理解创造了空间。我把自己的教学历程画成一条线段,在线段上标注了不同的点,用来表示不同阶段对“数学课堂”的理解。在起点,我选择了“双基扎实”,但时间不长,我悟出,数学课堂远没有这么简单,她应该负载更多的功能;一段时间,我选择了“关注思维”并在实践中努力“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但渐渐地认识到,“关注思维”还没有击中数学的要害,数学教学还应该有更为妥贴、更加专业的追求;课改了,我体验到“数学应该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因而选择了“高大全”的数学教学,教学中要体现三维目标的达成,要体现“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要……,但我渐渐困惑了:“数学教学”真的要这么完美吗?数学教学真的应该这么“累”吗?

数学课堂应关注什么?“数学是模式的科学”,郑毓信教授给了我明确的答案。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科的本质“数学味”“数学本质属性的总和构成了数学内涵”,因而,数学课堂应该关注数学内涵。

当下,我在思考:如何建构更适合儿童意蕴的“数学味”课堂。

4、今年,课改走过了第十个年头,您能讲讲在课改中遇到的困难与取得的成效吗?

先讲成效吧。我在不同时期关注了关于课改中的三对主要矛盾。

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课改之初,涌现了许多鲜活的成果和典型经验,这些成果与经验被当作了“神灵”而被顶礼膜拜,跟风、随大流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教学“24时计时法”,课的开头都是播放“新闻联播”,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开头都是讲“猴王分饼的故事”,如此种种。教师的大脑成为个别名师思想的“跑马场”,教学个性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此情此景,促使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形成了《课堂,师生个性飞翔的天空》一文,获得了江苏省2003年“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的一等奖。

二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2004年,课改进入深水地带,许多打着课改标志的名词成为许多教师、教研人员的口头禅,比如“动态生成”的观点风靡一时,动态生成一词已成为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口头禅和所追逐的行为目标,他们谈必生成,行必生成,评还必生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旦遭遇到偏轨现象,便如获至宝,果断地让教案“搁浅”,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仿佛不这样做,就是束缚学生的手脚,禁锢学生的思维。因而,一节失败的好课无法预约的精彩面目全非的数学课等改革成果便生成了。

果真是这样吗?我以自己所上的一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中的遭遇为例,剖析了“生成”与课堂教学几个要素间关系,写成《应对生成,你准备好了吗?》一文,获得了江苏省2004年“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2005年,课改进入“反思”阶段,课改五年所取得的一些成功做法和成果受到冲击。比如,有的老师因为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忽视了结果,导致考试成绩大幅度下跌,他们认为“都是过程惹的祸”,于是“痛定思痛”,重新调整教学方法,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付“考试”上,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练习的量,课后多布置一些各种类型的练习题,供学生练习,这样分数又得以提高了。

关注了“过程”就必然导致“结果”的失败吗?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我《过程对结果的情意》一文,获得了2005年“教海探航”征文竞一等奖。

我的困惑是:作为一名一线老师,每天身处鲜活的学校生活之中,理所应当地,我们应该拥有充分的表达自己教学理想的权力与自由,渴望自己的“教育之梦”能放飞蓝天,但现实与理想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只能“怀揣理想,蹒跚前行”。

5、与国外的课改相比,比如美国在《2061计划》中提出的课程改革,注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知识的综合,并增加必要的技能训练,我国的课改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这个问题比较宏观。课改十年取得的成效无可厚非、有口皆碑。比如,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加快了,思想观念得到了重建,方式方法得到了变革;比如,多元的课程结构、鲜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成长的空间增大了,个性化发展得到关注,成长方式得到多元;比如,学校的办学的自主性增强了,办学的积极性也增高了,一批特色学校、示范学校脱颖而出……

但十年课改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其一,十年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一直占据上风,“概念重建”的声音比较响亮,但是当下的新课程观、新教学观、新学习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历史和现实的契合度尚需进一步思考与调整。

其二,在“一标多本”的课程观统领下,国家课程与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化课程,实际上给学生带来了更为沉重的课业负担。

其三,不同学生往往存在着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只有那些根据教学需要变通教材,灵活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教师,才能保证各类学生真正体验课程并在新课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而这样的教师在现实状况下是很少的。

其四,由于实施条件的限制,以及“新课程理念”自身的原因,当下课堂中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过程形式化以及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学校课堂改革机械模仿,简单粗糙,甚至东施道颦、画虎类犬的局面难有改观。

6、从您的讲座上听到,您经常帮其他老师代课,是一个很受尊敬与欢迎的人。您能讲讲为什么从管理四、五千人的一把手跳到南师大附小的二把手的?是不是做一把手太累?

从苏北县城一所名校的一把手跳到省城当副校长,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人生的志向使然。我的网名叫“一介书生”,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做一个“做学问”的人,与书交友,与学术为伍。我钟爱课堂,每到课堂,我就会容光焕发、精力十足,跟学生在一起,我仿佛年轻了许多。的确,做一所大校、一所名校的一把手,需要太多的精力和体力,也需要许多学术以外的能力与艺术,而这些,恰恰是我所欠缺的。其二,省城的学术氛围吸引了我。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许多教育景观与人文资源,也有许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会得到更大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在这里,我如鱼得水,如沐春风,我坚信我的选择是对,坚信自己的职业生命一定会得以延长,职业理想一定会得以实现。

7、在小学课堂上,您如何教导那些“反应比较慢”的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为师者应葆有宽阔的胸怀,接纳不同个性、不同层次学生存在,惟其如此,才能彰显教育、教学的魅力,才能显现出教师“这一个”的伟大与珍贵!所以,我博客的签名就用了法国阿尔卑斯山下的一句导游语:“慢慢走,欣赏啊”,以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与孩子平等相待,视孩子为同伴,“蹲下身来与孩子对话”;当个别孩子的学习节奏跟不上大多数时,要练就一副持久的耐心,“静静地倾听花开的声音”,并“在下一路口等他”。

8、从您的QQ名与博文中感觉,您有文学方面的爱好!您觉得这样的爱好对您的事业,特别是构建您的课堂观有帮助吗?

您看得很准确。我是一个杂读的人,除阅读教育类的书籍外,还比较喜欢阅读一些名家名人的散文,比如余秋雨、周国平、张文亮、龙应台、林清玄,甚至是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等等,这样,能让我以更广阔的视域来审视教育,审视当下的课堂,以儿童的心态构建自己的课堂,以更清新的文笔来实现我的表达。有很多老师说我写的数学论文比较耐读,可能就因为“散文化”的风格契合了他们的口味,与他们阅读审美中的某一部分产生了某种融合或反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