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青年震荡”成为热词引发的思考

 简心渡惑 2017-12-19


       “青年震荡”(youthquake)超越“反法西斯”、“污点材料”等,成为《牛津词典》2017年的年度词汇。《牛津词典》负责人在一篇博客中详细解释了入选的原因:“我们基于数据和语言的趣味性选择了青年震荡(youthquake)。但最重要的是,当语言反映了我们日益加深的不安和疲惫,这是一个罕见的听起来充满希望的政治词汇”。

 社会变革的因子

 “青年震荡”,被定义为“青年人行为或影响所产生的在文化、政治、社会领域的重要变革”,该合成词在《牛津词典》看来反映了青年选民的“政治觉醒”。它第一次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一位时尚编辑戴安娜·弗雷兰(Diana Vreeland)用该词来形容时尚、音乐和评论界的突然变化。而今该词以“青年人推动政治变革”之意重新复苏。

 该词在英国的使用于今年六月达到第一个顶峰。据《牛津词典》负责人透露,数据显示2017年期间“青年震荡”在日常用语中的使用增加了五倍,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01%。他同时还透露,过去的一年,需要一个能让公众团结在一起的词汇。

        与《牛津词典》的年度词相比,美国《韦氏词典》前不久宣布将“女权主义”(feminism)列为2017年度词汇。而韦氏特约编辑皮特·索科洛夫斯基(Peter Sokolowski)在一份声明中说,没有任何一个词汇能够囊括2017一整年的新闻、事件和故事。不过,综合分析被搜索频率显著高于去年的词汇以及全年搜索量激增的情况,“女权主义”一词脱颖而出。

 不管是《韦氏词典》还是《牛津词典》,在评选年度词汇很难用一个词综合概括2017整年的事件时,将”青年震荡“和”女权主义“这样带有运动积极意味的词汇列为年度词汇,客观地讲,不仅基于搜索频率和数据,都将可能或即将出现的变革因子纳入其中。

 与“女权主义”、“青年震荡”等“走红”的时间差不多,中国虽然没有票选这样的年度词汇,但临近2017年终,“佛系”却悄然走红于网络。像佛系朋友圈、佛系乘客、佛系恋爱、佛系健身……一大波“佛系”概念汹涌袭来。

 标签背后的社会心理 

至于什么是“佛系”,核心含义大概如下:它指的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切随缘”为指导精神的生活方式。佛系的核心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该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该杂志介绍了“佛系男子”,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走红中国后,以“佛系”为词根衍生了一系列词汇。而“佛系”发展到现在,其实跟佛教已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借鉴佛教讲求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有分析认为,“佛系”讲究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的“低欲望社会”。同时认为,中国出现“佛系”“低欲望”是好事,说明年轻人不再为追求物质而活。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与其说是不再为追求物质而活,不屑说是对现实无奈与逃避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与调侃;如果说真的都是低欲望的表现,那么,日本的低欲望与中国的低欲望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日本出现低欲望的原因在于,有一批人群从以前一味的追逐物质转变到了追逐精神需求,另一批人群因为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导致其理念发生变化,是主动式的;而中国的低欲望,是更多的青年看到了“草根逆袭”的不现实性,逐渐接受了现实,走上了“低欲望”的路子,是被动式的。并且,日本在进入低欲望社会之时,已经拥有了相对富足的生活。公允地讲,中国近些年经济确实在不断发展,但还没有到达富足的程度。一旦经济停滞,就意味着更高的失业率和更匮乏的资源。

       “人民日报评论”针对“佛系青年”的现象也曾发表过评论文章。文章指出,本质上,这样的“佛系”人生,跟“我们是谁”的咆哮体,跟“葛优躺”“感觉身体被掏空”的吐槽,跟“第一批90后脱发了”,也都有些相似。不过,“佛系”之说,在无奈之外,更多了一些“不焦躁、不执著、不强求”的态度。很多人也将“佛系”总结为“丧文化”的一种,因为两者对很多事情的态度都是“无所谓,爱咋地咋地”。

 “佛系”,就像前段时间的“油腻”一样,都是一个标签,但是当标签出现时,很多年轻人和中年人都自愿认领,无疑,这个标签戳中了痛点与焦虑。应该说,青年人天性中充满热烈的、向上的因子,对生活应该是充满热忱、对世界充满好奇。不过, “佛系”、“丧”、“油腻”等这些偏于负面的词汇,却不容易让人想到积极向上的状态。

 “佛系青年”等这些词的爆红,这不仅是社会各代人心理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问题的缩影。如果真的迎来一个年轻人低欲望的社会,前景未必光明。并且,这一切并不都是“佛系”与“油腻”等的错,单纯呼吁要奋斗拼搏,都是空洞干瘪的,应该想想造成“努力带来的痛苦压倒了回报带来的快乐”这些观感背后的原因。 

  一边是号角嘹亮的十九大以及步入新时代,一边是“佛系”等的走红和背后的伪“低欲望”。流行词转瞬即逝,但一个接一个的流行词背后串联起的却是社会问题最真实最系统地反映,这样的“震荡”之后,又是否能够提醒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