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生油里塞头发还假扮市场监管 青岛男子想讹诈商场

 昵称47927630 2017-12-20

  未“拆封”的桶装花生油里飘着一根头发,不依不饶地“以一赔十”的要求,所谓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要求商场负责人赶紧给钱赔偿的电话……近日,市南区中山路市场监管所接到的一通求助电话揭开了这场颇为“戏剧”的事件内幕。原来,男青年林某因欠债想出了讹人的招数,却最终没逃过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的调查。

  

  油里有头发,要求以一赔十

  近日,市南区中山路市场监督管理所接到位于中山路的某商场负责人李经理的求助,说是遇到一件消费者投诉,请求执法人员调现场予以解决。当时,商场正在举行“双十二”超市促销活动。上午10点多,商场来了一位不速之客,男青年林某来到服务台,他一手提着花生油,一手拿着购物小票,称在超市花125元买的一桶5升花生油里有头发,并说《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了禁止生产经营“污秽不洁、混有异物”的食品。要求超市给个说法,提出“以一赔十”要求。

  面对这一事件,李经理虽然有点蒙,但还是回应林某称如果产品有问题一定会负责赔偿,并让林某到接待室等候,他们对事情进行落实。正在李经理“奔波”调查时,手机突然响了,接到了一位自称是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的电话,“电话里的人说话含含糊糊,让赶快给钱解决赔偿,不要给市场监督管理所添麻烦等等。”这个电话一下子把李经理惊醒,并随即打电话打到了市南区中山路市场监管所请求执法人员解决。

  撕开过的标签后发现小洞

  接报后,执法人员高岩和小李赶赴现场,首先查看了商场李经理和生产厂家提供食用油所在批次的产品出厂检测报告,均为合格。为了进一步查清事实,执法人员又让花生油生产厂家相关人员来到商场,据生产厂家人员介绍,他们厂的产品全部机械化生产,生产线上全部机械化操作,生产管理非常严格,“人根本不允许随意进入生产线,产品里怎么会有头发呢?”

  蹊跷!那头发究竟是如何进入花生油里面的?林某信誓旦旦说绝对是在商场买的油,回家发现后就立马回来投诉。面对这一蹊跷的事件,高岩感到压力很大,但下决心一定要把事情弄出水落石出。随后执法人员对花生油包装仔细观察,发现在花生油桶商标所贴的标签右下角有被人为撕开过的痕迹。当着当事人的面,执法人员撕开了标签,发现在撕开的地方有一个很小的洞。“这是怎么回事?”面对执法人员的质问,林某有些紧张,却一口咬定自己毫不知情。

  这时,商场李经理想起自己接到的自称是市场监管人员的电话,便随即回拨,林某的手机应声响起,他当着大家的面非常紧张地接通电话后,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

  当事人已被警察带走处理

  之后,商场方面拨打了110。在警察面前,林某不得不承认了全部的事实。原来,他把标签揭开后,在油桶上打了一个小洞,把头发塞了进去,再把标签原封不动粘好,既不会漏油也不会漏气,和原来一模一样,不仔细看很难辨别出来。林某称自己实在缺钱,才想到这个办法讹钱,并表示知道错了。之后,林某被警察带走,案件正在处理中。

  市南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提醒大家: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和《产品质量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逐步修订完善,其间引用的惩罚性赔偿幅度不断加大,主要是为了保护消费的合法权益。现在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受赔偿利益倍增的驱动,有人夹带购买、场外调包和恶意诋毁等非常规性打假行为在时有发生,这种知假买假、存旧讹诈或借题发挥制造社会舆论,同样应受到法律的追究。同时多方频繁投诉举报、申请行政复议和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等,并不时立法的本意,只是想利用这些政府性条款,索取个人利益,甚至获取暴利,占用了大量行政资源,较大牵扯执法人员时间精力,不同程度侵害了经营权利,也给维护市场秩序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也希望心存侥幸的人不要为了私利漫天索赔,恶意投诉。更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出台更多的执法细则,完善监管体系。商场也应该掌握职业打假人进行索赔的方法和手段,做好预案。共同为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法监管的社会共治发挥作用,让别有用心的“职业索赔”和行业乱象无处遁形!(通讯员 姜峰 李遵峰)

  编辑:董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