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姓廖;让我们一起拥抱中华廖氏大家庭,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廖氏文化,共建繁荣廖氏,传播廖氏正能量。
金堂县赵镇江源村4组,有一座黑柱白墙黑瓦的古建筑,漆黑的大门上,挂着“廖氏宗祠”牌匾。廖氏宗祠虽然目前只存有两间正堂,但其穿斗式屋架,悬山屋顶,小青瓦覆盖,木质门的建筑风格,在周围的现代建筑中,仍引人注目。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宗祠建于清朝乾隆2-12年(1737-1739)期间,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2010年,金堂县文化体育局、金堂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察廖氏宗祠后,认为“该祠堂对研究廖氏宗族以及清代当地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价值”,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广填四川,四支族人入川 因廖氏宗祠地处金堂县原龙威乡境内,所以大家习惯性地称呼这支廖氏家族为龙威廖氏。廖兴儒考证,龙威廖氏的郡望是武威郡,堂号为余庆堂,来自湖南。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原籍江西的廖淇惠世袭先辈指挥职务,镇守湖南长沙,把家安在长沙城的西南。此后,廖淇惠的后世子孙在湖南繁衍播迁。明朝时,廖淇惠后裔中的一支廖宗禄,迁到了“南楚邵邑大田”(今湖南新邵县酿溪镇大田村)。 进入清朝后,康熙帝发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住在大田的这支廖氏家族深受影响。廖兴儒说,当时大田人口较多、土地较少,又因战乱造成不少廖氏人家家境贫困,因此,“因避乱和家业不造”,从雍正7年(1729)到乾隆3年(1739),这支廖氏家族中的4支族人,相继入川。 据廖氏族谱记载,第一支是廖有官的12个孙子。廖有官有廖大杰、廖大英、廖大汉3个儿子,3个儿子都去世了,留下3个遗孀和12个孙子。为寻找新的家园,廖大杰的遗孀黄氏带着廖应瑚、廖应琢、廖应珖、廖应瑄,廖大英的遗孀王氏带着廖应珊、廖应链、廖应珀,廖大汉的遗孀王氏带着廖应璜、廖应珠、廖应珩、廖应瑾、廖应璁,毅然踏上了3000多里的漫漫迁徙入川路。 第二支是廖大儒的儿子廖应刚的两个儿子廖兆志、廖兆亮。 第三支是廖大缙的两个儿子廖应志、廖应发。 第四支是廖大位的二儿子廖应诰的妻子严氏,在乾隆3年(1739)带着廖兆福、廖兆禄、廖兆祯、廖兆祺、廖兆礼、廖兆祥、廖兆禧7个儿子入川。最先迁到德阳孝泉镇,后来迁到今金堂赵镇云绣社区等地。 清初移民运动对土地支配的特点是,入川最早的自由圈占土地;来得晚一点的,由官府分给定量土地;再晚的,土地已圈占、分配完毕,只有租佃或购置土地了。 廖氏族人从大田迁徙入川时,移民运动已经开展了50多年。他们到四川后,发现成都平原最肥沃的田土已经被占完了,只好往成都东南方向的金堂县走。他们选在金堂龙威乡的盘龙寺、邓家坝一带落业。 融入当地文化,耕读传家兴学 龙威廖氏家族安定下来后,追奉了7个入川始祖:廖大杰的遗孀黄氏,廖大英的遗孀王氏,廖大汉的遗孀王氏,廖大儒的儿子廖应刚,廖大缙的大儿子廖应志、二儿子廖应发,廖大位二儿子廖应浩的遗孀严氏。 廖兴儒不无遗憾地说,如今,7个始祖的坟墓只存有廖大英的遗孀王氏的坟墓。王氏生于康熙元年(1662),雍正7年(1729)时,已67岁。但她毅然带着3个儿子、媳妇离开生养的湖南老家,踏上了千里迢迢的艰苦征程,步行3000多里来到西蜀金堂邓家坝定居,并带领儿孙艰苦创业。乾隆19年(1754),王氏去世,享年92岁。 龙威廖氏入川后,既融入当地的移民文化,又保持和传承着家族长期积淀的传统文化。婚丧聚嫁、逢年过节,仍保持着传统习俗。他们弘扬和传承孝道文化,敬宗孝祖,尊老爱幼,奖励孝子,尊敬老人;耕读传家,奖励学子;裔孙中有为官的,造福一方,公正断案,为民伸张正义;弘扬祖先架桥修路、行善积德、兴学重教、开办学校的传统。 龙威廖氏先后兴办过宗诚小学、廖家祠小学,在金堂赵镇湖广会馆兴办图书馆,创办儿童习艺所,收养流浪儿童;赈灾救荒,扶危济困;医术济世,治病救人;施荒土埋枯骨等。 集资修复宗祠,续修新的族谱 廖兴儒说,宗祠是收族归宗、敬拜祖先的场所,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移民家族追根、寻根,崇根观念尤其强烈,无论迁徙到何地,无论经济条件贫与富,都把修建祠堂,祭拜祖先作为头等大事。 金堂龙威、云绣等地的4支入川廖氏,在湖南时是一个大家族的人,尽管入川时间有先后,又各居一地,但因同祖同宗,血脉相连,因此,入川后始终归宗在一起。 如今,在廖氏宗祠门前左侧,立有一高3.2米、长7.3米的石碑,上面刻有《廖氏恩泽宗祠序》堂碑。该碑建于光绪15年(1889),主要内容有:廖氏源流,廖氏入川160多年的艰苦创业、生存、发展历史,家规、家训,耕读传家,奖励学子,本支辈谱等。(來源:華西都市報) |
|
来自: 昵称41082923 >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