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成都•小时候的那二年

 凡星无痕g3eye3 2017-12-20

龙门阵(十)

  小时候那二年,人很小,成都也很小。那哬儿(那时)的成都穿城只有九里三,围城不过四十八。

成都的东北门有府河,城南有南门大河,西边的是西郊河,河的城里头这边还有老城墙(现内环线一线),河的那半边就有田坝,再走滴点儿(一点)远就到了乡坝头,要是要到一环路,都到了乡坝头的乡坝头。

所以,那二年的娃儿从城里头耍到乡坝头,又在乡坝头耍了回城吼头(城里)就是一哬儿(一会儿)的事。

  那二年成都的幼儿园就那么几所,剩下的也就是些“托儿所”,除了机关单位的,莫得好多娃娃上过幼儿园和托儿所。一家几姊妹都是大的带小的,伙到院子头的,街坊上的娃儿一起耍。特别是院坝头有啥子何大爷王婆婆李孃孃之类在屋头的,七大八小的就一起照应了,家长不在的也莫来头(没关系),哪个的妈老汉儿(父母)晚了没回来,随便哪家吃滴点儿也饿不到。

在一起耍的有的是隔壁子(邻居)的,有的是别个院坝头的,还有这头的、那边的、倒拐那条巷巷(hang)头的,还有隔两条街的同学,同学的姐姐同学的弟娃儿,啥子“张哥”“李姐”“三娃”“幺妹”“老九”“毛娃子”啊这些,都是那二年差不多大的娃儿伙到一起耍。

  那二年都是多子女,娃娃多小学校也多,有的隔一条街就是一所小学,哪儿近就在那儿上学。入学面试只要说得出父母名字,家住哪儿,能从一数到一百(会进位)就注册入学。

除个别家 庭子女外,那二年大 都是些放“敞马”长大的娃娃,更莫得啥子“学前班”,刚进校的‘’一册班‘’还是只晓得耍,老师调教规矩都要大半学期。不过,那二年不像这二年讲究所谓“起跑线”(培训机构广告语),老师家长都晓得“循龄渐进”,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家长学生心头都有个“打米碗”,也都晓得脚短的跑不过脚长的,盘盘儿脚杆(O型腿)实心脚板先起跑也不会先到终点线。

那时的学生上学不为家长读,更不为老师读,很少有人鼓到(刻意)去攀比,遵循的是“行行出状元”,“条条道路通北京,何必非挤独木桥”,中专、技校也“吃香”,所以大家都莫得啥子压力。

那二年老师给学生成绩打分是5分制,3分相当于这二年的60分,只要能做到顺口溜中的“三分好三分好,不留级不补考”,就可以拉撑耍寒暑假啰。当然,每个班都还是有些乖娃娃和三好学生成绩超好。

  那二年莫得电视机,莫得电脑,莫得手机,更莫得网络,也就没得这二年的“低头族”。看电影算是高级娱乐,除了学校每学期组织看一两次“学生场”,要么就是周末到人民公园或者附近哪个“大单位”去看坝坝电影。

那二年莫得“补习班”,考试成绩5分和4分差不多,5分是全对,4分是小错,大多是做题大意失分,5分是优4分是良,“优良”和“良好”一字一分儿之差,所以好多也不刻意去追求成绩。

那时在大人们口中听到的是“龙生龙,凤生凤,耗子(老鼠)生儿会打洞‘’,也就不求“望子成龙”。学生可以不去研究“奥数”(那时叫趣味数学),也莫得“华赛”,更莫得啥子“兴趣班”之类五花八门的培训班。所以,不管是学龄前还是小学生,耍的都是些‘’原生态‘’的传统游戏,学到的都是口口相传的成都童谣,看的是感兴趣的课外读物,专注的是各人喜欢的爱好。而爱好的就有兴趣,有兴趣就会去专注,认真专注的就成为了特长。

  那二年娃娃些大大小小都喜欢成群结伴,平时除了帮屋头做点家务事,只要做完作业,一天到晚都是自由自在的。

即便是呀呀学语的娃儿,不会在成都话都还翻不转(不流利)的时候去学ABC或背唐诗,也莫得条件在连筷子都拿不稳的时候去弹钢琴,大多都有被大人或者大娃娃抱到大腿上拉住双手“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经历。还有被拉得‘’呵呵呵‘’的是“扯锯,还锯,家婆门口有本戏,请外孙儿‘’切‘’(去)看戏,牛肉包子夹狗屁”,高兴得来拉了一遍还要不停的喊“再来”,童心无瑕,天真烂漫。

  比较流行的成都童谣有《王婆婆在卖茶》:“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姑儿说闲话”。这个成都童谣的有趣之处是可以用双手演示。按方法用十个手指交错,手口配合童谣表现出童谣内容,生动形象,妙趣横生。那二年的娃儿对这个童谣是乐此不疲,流传甚广。

  老成都最流行的童谣是《胖娃胖嘟嘟》: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儿骑白马,白马跳得高,胖娃儿耍关刀,关刀耍得圆,胖娃儿坐轮船,轮船倒过拐,胖娃拌(摔)下海。

这个童谣在那时传唱最多,而且还各自改编出多个版本。据说现在还有70、80后的打工版,甚至被有的乐队改变成流行歌曲演唱,很多老成都听到这首童谣,都情不自禁的会想起自己的小时候的那二年。

  那二年还有很多娃娃家互相挖苦打趣的童谣,如果打趣哪个流清鼻涕不擦的,几个人就围到唱“XXX的脑壳像地球,有山有水有河流,还有两条臭水沟(鼻涕),一直流到堰塘头(嘴里)”。又比如:‘’方脑壳,棒捧掇,要倒拐,走直角,祸事来了跑不脱‘’。直到这二年,形容脑筋反映慢,遇事不拐弯的人还在沿用成都方言“方脑壳”。

另外还有“张打铁李打铁”,“老太婆尖尖脚”,“孙悟空跑得快”等等,慢慢回忆,老成都有趣的童谣至少有几十上百首。

  那二年学生不用“减负”,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4点钟以后就是课外活动。学生可以做作业,也可以到体育保管室借体育器材,反正想干啥就干啥,大约4点40左右不想在学校耍的就可以离校了。

那二年家庭作业也不多,一般也就半个小时左右。有的在课间或课外活动时间就做了;有的放学路上找个有梯梯的地方,约上成绩好的同学,几个同学跪到地上伙到伙到的就做了;稍微贪耍的回家后搬个板凳,坐在街沿边边上就完成了,剩下的时间就属于自己的了。

  那二年的娃娃很少有买玩具的,玩具枪玩具刀都是自己做,比如男娃子(男孩)削牛牛儿(陀螺),女娃子(女孩)做毽子,都是自己动手。春天的时候,削几根(竹)篾条自己动手,各显神通,扎起各式风筝在城墙上去放。

但更多的游戏都是简单易行的,比如跳房、跳绳、斗鸡、跳拱这些,还有下棋、“拱猪”、“争上游”等等。有共同兴趣的交换各自收藏的邮票、烟盒、糖纸、洋画之类,喜欢看书的互相交换想看的连环图。人多的时候玩丢手巾,天黑了逮藏藏(qiang)猫。再有就是人多的时候分成两队打游击,耍法丰富多样,即锻练了动手能力,又学会了处理伙伴关系,在耍的过程中还增长了各方面的见识。

  那二年也很少有妈老汉惊风火扯喊娃娃读书的,但娃娃些在静下来的时候多会自己主动看一些课外读物。

那时候盛行的是连环图(小人书),有适合小学一、二年级和学龄前儿童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等,认不到字也可以“翻娃娃儿”(看图)看。连环图种类繁多,有老少皆宜的各类故事,有名著改编的单册或套书等等,图文并茂,内容生动,深受娃儿们的喜爱。

连环图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增加了丰富的知识,也逐渐培养了爱阅读的习惯,很多喜欢阅读的娃娃都超越自已的文化程度,去看一些长篇小说、世界名著,甚至看一些半文言文和文言文的古典小说。

  时过境迁,随着岁月流逝,现在成都很大,大得来消失了成都周边所有人民公社的田坝,大到了穿城已不止四十八(里)。老成都那二年的娃娃些这二年也都大了,大到都退了休或者快退休,看看身边的孙儿孙女,再看看这些老照片,或许思绪万千,感慨万分,也可能或多或少勾起儿时的回忆,一个属于自己童年的回忆。

  老成都值得回忆,老照片值得珍藏,小时候那二年的快乐童年永远难忘。

老成都,那二年……

(部分图片自网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