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季散语】杨传河︱老南京童谣

 陈晓春 2020-07-30

老南京童谣

文/杨传河

        古城南京文化底蕴深厚,老百姓中的“市井文化”也很丰富,童谣就出自于民间并得到娃娃们的广为传唱。年近古稀的我,儿时常与小伙伴们边做游戏边唱童谣,至今还记忆犹新。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大刀,走你家城门操一操,不准操,咚咚咚呛……”,这是老南京最经典的童谣,几乎五十多岁以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南京人都会唱,因为举世闻名的南京城墙是他们的骄傲,生活在城墙根下的娃儿们不但会唱,而且还会做起“攻城门”的游戏。这种游戏需要四五个人甚至七八个人以上参加,其中两人架城门,其他人做出骑马姿势,一条腿在前,一条腿在后,一蹦一蹦地鱼贯而入攻城门。他们一边这样玩着“攻城门”游戏,一边同声齐唱“城门城门几丈高……”的童谣。

        “月亮月亮粑粑,里头有个妈妈,妈妈出来买菜,里头有个老太,老太出来洗脚,里头有个麻雀,麻雀出来飞飞,里头有个乌龟,乌龟出来爬爬,里头还有个娃娃,娃娃要吃油炒饭,滚他妈的穷光蛋”。这是每逢农历十五夏夜月圆时,娃儿们看见空中的明月情不自禁唱起的一首经典童谣,几乎老南京娃儿都会唱,只是时间久远了,一些老南京人已不记得这首童谣里的完整内容。

         “公鸡头,母鸡头,哪个找着哪个留”,这是在电灯还没有普及使用的年代,孩童们帮助别人寻找煤油灯下遗失物品的一首童谣。那时候大人们在昏暗的灯光下丟失了小物件是很难找到的,这时候人小眼睛尖的娃儿们可发挥作用了,他们拱桌肚、钻床底、进入低矮狭小的空间很方便,娃儿们边唱着这首童谣边帮助寻找丟失的小东西,即使光线不好也难逃他们的眼睛。“哪个找着哪个留”,虽然童谣是这样唱的,但娃儿们唱归唱,做归做,失物找到还是主动交给失主的。

        “龊臭痨,掉下桥,有人看,没有人捞”,这首童谣是娃儿们对坏小孩的一句憎言。孩童们在一起应该是童稚无邪真诚相待,可就有一些“熊孩子”无端生出歹念,趁人不备使出恶作剧让人上当受害,自己却在一旁暗中偷乐。常见的有:两人原同坐一长凳,一人站起,另一人趁机挪动凳子,待站起之人再坐下便一屁股坐到地上;还有一人开门出去,一个“熊孩子”就在虚掩的门头上放一把条帚,出门之人返回推门,便被那门头上的条帚落下砸中。此时受害人一边指责干坏事之人,一边就唱起了“龊臭痨掉下桥,有人看没有人捞”的童谣,以泄心头之恨。

        “剃头打三把,不害疥子不生疤”,昔日男娃儿都是剃光头,家门口的小伙伴见谁刚刚剃了光头,就趁其不注意对着光头打上三巴掌,边打边还唱起“剃头打三巴,不害疥子不生疤”的童谣。被打之人也不生气,因为总有机会再打对方的光头,这不是报复,而是戏闹,更是互相祝愿不生疤疥。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他有大头”。在那个孩童都剃光头的年代,对肥头大脑袋的光头娃,小伙伴们不仅要打他三个巴掌,还要唱起这首童谣戏谑他。“理由”是那个时代一般人家雨伞不多,即使有那都是又大又重的黄布伞,娃儿们难以撑开,所以雨天小孩子外出都是冒雨而行,此时头大的孩子就有了“用武之地”,人家有伞,他有大头顶着雨。

         “你不跟我玩,我有人玩,我到塘边划小船”,这首童谣折射出昔日的南京随处可见河塘洼地 。唱着这首童谣的娃儿们可能当时发生了矛盾,你不带我玩,我就到别处去,户外活动玩得地方多呢。那时候高楼大厦少,不仅空地树木花草多,河塘水生植物也不少。娃儿们有的爬树摘果,有的下河捞鱼虾、还有的划着小船摘老菱拽莲蓬,野外活动都玩“疯”了。

        “椿树老子榆树娘,你长(zhang)长(chang)来做嫁妆,我长长来换衣裳”,这是娃儿们边唱边爬树企图增高自己个子的一首童谣。昔日娃儿们营养差,加上运动器材少,他们就依靠爬树来增强体质长高个子。爬树是当年娃儿们的长项,椿树榆树枝繁叶茂个头大,娃儿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爬上树梢。如果没有椿树榆树,白杨梧桐也行,照样边爬树边唱着这首童谣锻炼身体长高个子。不过,树长大了好打家具,娃儿长高了却费布票了。


作者简介

杨传河,原南京港务局客运站工会主席,已退休,1980年开始写作,先后在《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南京晨报》、《南京港报》等多家报刊发表过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