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塔通览·北京卷>>>
房山姚广孝塔
年代:明永乐十六年(1618);形制、特点;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现状:2013国保

姚广孝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崇各庄乡常乐寺村,全名“太子少师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塔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三至六月间。姚广孝塔坐北朝南,通高33米,为八角九级密檐砖塔,须弥座束腰浮雕寿字和花卉,其上为三重外倾莲花瓣,上承塔身。塔身东、西、南、北四面雕仿木隔扇门,其它四面则雕花棂假窗。正面门楣上嵌石一方,上有楷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塔身之上为九重叠涩檐,各角悬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悠远。塔刹铁制,由八条铁链锢于檐角吻兽上,状似葫芦,上耸立柱,直插云天。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第三批)。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姚广孝塔全景图
关于姚广孝

姚广孝画像
姚广孝是永乐(1403-1425)皇帝的老师,辅佐永乐皇帝取得江山,被封为太子少师。
他生自医家,却偏爱谋略;他不为生活所迫,却自幼出家;他既入空门,却热心政治;他不辅洪武、建文,却偏助燕王;他未受十年寒窗苦,却主编《永乐大典》。他无书不精,无物不晓,每言必中,算无遗策…… 这位披着袈裟的政治家,在明初的风云际会中以其卓著功勋而留名青史。
姚广孝身居显位,但终身不娶,做了不蓄发的出家人。姚广孝84岁病故(1418年三月二十八日)。是年三月,八十四岁的姚广孝已是重病在身,大概是感到自己将不久人世,于是特地进宫朝见永乐帝,不久永乐帝又亲往他居住的庆寿寺探病。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于庆寿寺病逝,永乐帝不胜哀悼,辍朝二日,命有司治丧,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四月六日姚广孝遗体按佛教仪轨火化,永乐十六年六月十一日,葬于已经落成的房山圣岗--今房山常乐寺村东(戒台寺正南十余里)墓塔中。墓塔中塔前有碑一座。
关于墓塔碑

墓塔碑位于塔前30米,高4米、宽1.1米、厚0.33米。此螭首龟趺的神道碑额篆书,“御制荣国公神道碑”。碑文是永乐十六年(1418年)八月十三日成祖亲撰,为“御制赠推忠辅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荣公谥恭靖姚广孝神道碑铭。”定都峰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在规划建设长安街西延长线的末端。据《京西山水》记载,相传明成祖朱棣为燕王时,曾在姚广孝陪同下登临此峰。“时值谷雨,碧空如洗,东方日出,紫气蒸腾,浑河横亘,龙鳞闪现,万物生辉”“燕王呼曰:‘日上之所,乃我大明千年基业发祥之地’” 。“靖难之役”后,已登皇位的朱棣迁都北京,有感于梦中刘伯温 “观日上之所必为观峰日下之地,可营都定标。”的话语,遂确定了建造皇城的定标。这就是“燕王喜登定都峰,刘伯温一夜建北京”的传说。
姚广孝塔鉴赏

姚广孝塔 图片\大槐树下好乘凉

铁制塔刹:由八条铁链锢于檐角吻兽上,状似葫芦,上耸立柱,直插云天

塔的束腰:三重外倾莲花瓣上承塔身。塔身四面雕仿木隔扇门







上四幅图 :大槐树下好乘凉

姚广孝塔的砖雕,生动而古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