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内伤发热

 学中医书馆 2017-12-20
(二)内伤发热
(高热)
例一王XX,男,11岁。高热持续一月余,最高体温达42℃,经各种抗菌素、退热药治疗未见效果。症见每日午一55一后两度热势上升,至次早则稍降,虽然体温在40℃以上,而患者自觉并不发热,其脉弦涩,其舌色暗,面无热色,右胁下痛不移,口不渴,大便自调,小便亦利。观其体温虽高而自觉反不热,是无表热可知;口不渴便亦不结,是无里热又可知。脉弦涩,胁痛不移而舌质黯,是血瘀发热,已可征信,建议用活血化瘀之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尾、赤芍、川穹、西红花、炒枳壳、柴胡、制没药各4.5克净桃仁、川牛膝、干地龙各6克干生地9克桔梗、甘草各3克连服一周,其间或加生鳖甲、生牡蛎、或加延胡索、血竭,午后发热略有下降趋势。又以原方并佐以小金丹,早晚各服一丸。二周后热降痛减;三周午后之热巳低,胁痛消失,大便曾见黑粪,舌黯稍减而脉细,改为两日一剂,缓其剂而续和之,使瘀尽去而正不伤。二十日后复诊,热退已二周余,停药已达一周,患者由29.5公斤增至31公斤,舌色鲜红而不黯,脉象缓和而不弦涩,精神体力恢复正常。巛蒲辅周医案》)
例二男性患者,慢性粒细胞自血病。每天傍晚开始发热达40℃,下半夜自汗身凉,大起大落,巳有半年。平时手心微热,两足不温,腰以下特别痠痛,大便数天一次。舌苔厚腻,脉沉细无力。诊断为下焦阴阳并虚,中气不振,用黄芪、生熟地、归身、苁蓉、升麻、白术、泽泻等甘温除热,次日晚上热即平静。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
例三刘Xx,男,17岁,门诊号:565375。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1日。患者于了月中旬劳动后,淋浴感寒而致发热(39℃),一56一经西药治疗两周发热仍未退。住院期间,每日下午体温波动于38.℃上下。经西医多种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发热运今已三月余。来诊时每天下午4点至夜间2点发热(38.5℃),烧前先有恶寒,继而身热,无汗,伴有头晕,咽干,胸部觉隐痛,随后汗出热退,饮食尚可,二便一般。舌苔自厚、质红。脉细稍数,略显浮象。辨证;阴虚发热,营卫不和。治法:养阴清热,调和营卫。方药:青蒿10克鳖甲10克秦充6克地骨皮12克玄参12克银花15克天花粉15克鲜生地12克丹皮10克赤白芍各10克僵蚕6克鲜石斛30克灯芯1.5克桂枝3克甘草6克鲜茅根30克银柴胡3克10月25日:服上方4剂后,热势稍减,下午体温38.9℃,胸部时痛,脉滑稍数,上方去桂枝加常山3.5克,银柴胡改为3.5克,继服6剂。11月1日:药后曾有两天体温正常,昨日又达38℃苔白较厚,脉细数。患者日哺发热,属于阳明气机不畅,积热不清,上方加焦槟榔10克,蝉蜕3.5克,继服6剂。11月8日。烧未大作,昨日体温37.st,右侧耳痛,流黄水(素有中耳炎),别无不适,脉沉细稍数,舌苔白,上方再进4剂。皿月12日:近日发烧未作,一般清况良好。巛关幼波临床经验选》)[评按]内伤发热系指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所引起的发热。白于阴阳气血偏虚而致者为虚热;因气滞、血瘀、食滞而致者为实热。本组病
例均为高热不退,连同下节“低热”,一57一均属内伤发热范畴。
例一午后发热、脉涩、舌黯,胁痛不移,既无表热见证,又无里热可循,证属血瘀发热。当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而立奇功。
例二证属阴阳两虚,中气不振,治以甘温除热立竿见影。
例三发热已三月余,因其夜热早凉,咽干、舌红,脉细数,证属阴虚发热,故取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加减,以清阴分伏热,又因时值深秋,且有恶寒发热汗出,故合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全方仍本解肌透邪、清营养阴除热而设,后加常山、焦榔、蝉蜕祛痰导滞,宣达气机,内外调和而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