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约瑟难题的大误区》

 动力实体能 2017-12-20

李约瑟既是英国著名的生化学家,也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权威,其在15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上对人类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却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

 

还有一种说法很有意思:“如果诺贝尔奖在古代即已创立,中世纪以前可能都是中国人获奖,中国古代不仅有四大发明,而且还有很多很多其它重要发明,而中世纪之后则几乎都与中国人无关(不计华裔)。”

 

虽然很多人都说如何能够破解这个难题,但粗略的看看,多数都离不开中国人以前多好后来多坏、儒学以前多好后来多坏、国家以前多好后来多坏等等,基本都是没甚意义的主观臆断,根本无法与李约瑟难题的历史拐点相配。

 

李约瑟难题的最大问题其实是出题的误区,而且是传统唯物史观的特有难题,传统的唯物史观基本就是内部发展观——只要科技发展了,生产就会发展,而生产发展了,社会就会发展,我们现在常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基本也是由此而来。

 

从根本上讲,唯物史观非常伟大,但传统的唯物史观其实还有一定的局限,因为,某项科技发现了,能不能发展起来,能不能发挥成重要的生产力进步,其实只是可能性中的一种,并不是无条件的必然,以下举例说明。

 

我们中国人属于东亚人种,非常早就已经进入了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阶段,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也是来自于东亚人种,无论其是何时分离出去,在分离之时,他们跟我们的距离应该不远,或是进到了农业社会,或者接近了农业社会,但后来他们两者相对于中国人,却是远远的落在了后面。

 

如果按照李约瑟难题的同样思维,关于印第安人原本跟我们差不多,后来远远的落后,这个问句其实完全是一样的:“为什么印第安人曾经跟中国人差不多,而后来却远远的落在了后面?”或者同样我们也可以问,“为什么爱斯基摩人曾经跟中国人差不多,而后来却远远的落在了后面?”

 

其实,按照同样的思路还可以发出更多的问句,比如说:“为什么非洲人类最为古老、最早进化,而后来在各方面却远远的落在了后面?”这是可以在很大的范围扩展使用的,所以本文标题要说,李约瑟难题是大误区。

 

印第安人是怎样落后的呢?据正常的推理,印第安人跨越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时候,可能是进到了食物过于丰盛的伊甸园,因为整个美洲大陆那时完全没人,人类相关的食物太多,跟人类刚离开非洲到达欧亚大陆时的情况非常相像,当时的印第安人就算曾经拥有一定的农业技能,也可能被退化掉而丢弃,而其只要退化上一、两代或几代人,要想再找回来就可能又是个需要多少百年、千年的过程。

 

爱斯基摩人是怎样落后的呢?爱斯基摩人的历史是离开东亚之后,长期的停留在超高寒的冻土地带生活,冻土地带没有农耕的可能,爱斯基摩人甚至已经进化到可以完全依靠肉食生存,所以同样道理,这些爱斯基摩人即使曾经有过农耕技能,也会在冻土地带的生活中将之完全的丢弃掉,这又是一种情况。

 

有了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道理,解答李约瑟难题其实非常容易,中国人在什么时代能够发展出什么,决定的因素不是他以前的能力,能力方面人类基本都没有问题,决定的因素应该是藏在于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给过中国农业社会先发的条件,不等于也给了工业社会先发的条件,这就是新历史观的基本道理。

 

什么是新历史观?新历史观就是“人类与人类社会的所有进化都是为了适应自然”,这是达尔文“生物的所有进化都是为了适应自然”的延伸和细化,这是纯粹的自然历史观,也是唯物史观应该有的根本升级,离开了适应自然就不是完整的唯物史观。

 

 

当然,新历史观绝不是以前臭名昭著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是源自于将“适者生存”扭曲为“强者生存”后的错误思维,是强者决定论,是唯意志论,是帝王将相的历史观,同样也是非自然历史观。

 

请记住这句话:“人类与人类社会的所有进化都是为了适应自然”。

 

欧洲之所以近代科技和工业社会先发,是因为大自然给了先发的较好条件,主要如:

 

欧洲比较寒冷,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需要海洋空间和外部空间的迫切性比较强;欧洲比较多海,陆地地形比较细碎,国家规模大小相差不多,特别适合一般规模的不断争斗;欧洲人在海上需要船只,船只需要从生活生产到天文气象等更精准的科技支持;欧洲外来的超大压力攻击的频率较低,工业社会转型时的机会大、能量足等等。

 

中国之所以近代科技和工业社会没能先发,也是由大自然所决定,其主要元素有:

 

第一,中国的外部压力极大,类型单一:中国古代从匈奴开始到清朝的几千年,经常都是被来自北方的攻击搅得十室九空,甚至被奴役和统治,所有的这些外部压力都是同一类型,其都是来自于北方的草原,来自于落后的地区、来自于落后的族群,在这样单一的压力下,中国几千年来其实都是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尽可能的将全国的资源调集到北方,调集到去对抗北方的冲击,与工业社会相关的冲击基本无缘,这是地理和气候决定的。

 

第二,中国没有工业社会必须的外部空间:人类的社会学研究始终没有发现,原始工业社会的起步,需要有比自身更大的外部空间,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外部空间,工业社会只能在内部造成分配上的痛苦,而不能达致转型和富裕,中国的国体巨大,周边根本就没有可以与之相配的更大空间,这是原始工业社会发展的难题,在亚洲区域,日本有这个条件,所以日本得以成功,其它国家和地区有这个条件,这就是后来的四小龙,但唯独中国绝对没有这个条件,中国的工业社会必须强行进入,这就是中国革命和1949年以后的前三十年,中国的工业社会必须到有能力跨越周边之后才能真正进入,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

 

总而言之,李约瑟难题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只有新历史观才可能真正解答好。

 

明白了李约瑟难题,就不难相信专家转述的李约瑟临终前观点:“李约瑟先生透过他多年来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了解,他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