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古谚有'无客不提壶'的说法,每当遇到有喜庆的事或者有宾客到来时,主任都要喝酒庆迎。现时各地仍有'吃酒不讲饮'的流俗,意即饮酒必须尽兴,纵有'宿怨积恨,亦可杯酒言消'。 各地均有好客传统,在酒具上也可见豪气。闽北、闽东及闽西山区农民饮酒好用'海碗'(即大碗),沿海农民,即所谓的'讨海人'也很好酒,每有客至,往往以大碗盛酒款待。永泰人称上酒肆买一大碗酒当场饮尽为'柜台拼'。类似的饮酒粗放风格在其他地区也有所见。 福建人喝米酒,称'吃酒',往往喜欢将酒置壶中在沸水或热水中温热,尤其在冬季温酒祛寒,添人酒兴。各地均有在酒桌上'劝酒'习俗,饮乐时好猜拳行令,以增强气氛。酒令行猜与全国各地相仿,以数字令为多,再配以方言和地方小调,更见情趣。山区人喜为客人斟满酒,口称'满上',表示敬酒者诚心诚意,饮者也须尽心尽意。而闽南一带则有'七分茶,八分酒'之说,即喝酒时只倒八分,留有余地。与人干杯,不能'留空'必须见底。否则将被视为失礼。 旧时福建有树酒旗以揽客。30年代,福州酒店外都有大书'酒库'二字,称发卖为'发扛'。酒肆里跑堂们'酒来!'的吆喝声不绝于耳。这些如今已不多见。 在一些地方,人们饮酒时,还不忘劳苦的耕牛。农忙或节庆时,为耕牛进糍耙,灌米酒,以滋补牛身。永泰人平素劳作后喝米酒称'打辛苦',春耕大忙时给牛灌酒,也含有为牛'打辛苦'之意。漳州百花村,节庆时,村民要给水牛喂糯米酒,还要把盛开的水仙挂在牛犄角上以贺节喜。这种以酒为契、人牛共庆的场景,可称福建酒俗中的奇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