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辽传奇,短暂的王朝统一中亚后,“中国”一词成英语契丹的谐音

 史家之韵 2022-03-18

西辽(1132-1218年),它是一个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第八代孙耶律大石在辽朝被金朝所灭后,一路西征又建立的契丹辽朝延续。

西辽虽然是一个仅仅存在了86年的王朝,但是在它短暂的生命中,曾吞并了河中地区的各个割据政权,统一了中亚,成为当时整个中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直到最后遇到更加强大的蒙古铁骑才灭亡。

耶律大石(1087-1143年),契丹人,字重德。曾考中进士,提拔为翰林,史称其“通辽、汉字,善骑射”,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正是他这一身过人的技艺和胆识,使他后来成为乱世的枭雄。

公元1124年,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统率其部南下攻辽,辽天祚帝逃往夹山避难,而辽的宗室耶律大石仍率部顽强抵抗。

12月,金兵攻入居庸关,辽南京陷落。耶律大石领兵逃出重围,归见天祚帝,天祚帝得到耶律大石的部队后,企图立即去收复失地,但耶律大石认为复国时机还未到,天祚帝不听。耶律大石看到辽朝大势已去,于是他率200铁骑,与同年向西北方向行进并自立为王。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召集边地7个州城及18部王开会,凭借其极富煽动力的讲话和个人的魅力,他得到各部的支持,获得精兵万余人,重新组织起一支新的军事力量。但是这支新军也没能使耶律大石复国,因为当时的金朝正处于势力上升之时。

1130年,耶律大石眼看复国无望,决定继续西行。他的部队在八拉沙兖受到那里的统治者——喀喇汗王朝的欢迎,因为那里一带恰有游牧民族的起义,正需要军队去镇压。

耶律大石认为这是个有利于自己立足于此的好机会,他遂出兵平息了这些起义,而后便进驻八拉沙兖城,并与原来在喀喇汗王朝的契丹人结合在一起,继续向南、向西推进,占据了起儿漫等地。

1132年,耶律大石就在河中地区的起儿漫城称帝,号噶尔汗(意为大汗),建元延庆。1134年又返回八拉沙兖(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并在此建都,改名为虎思翰尔朵(契丹语:强有力的宫帐),改年号康国元年。

同年,耶律大石再次发兵东征,企图推翻金朝,恢复辽朝,但西辽军队在途中因“牛马多死”而折回,耶律大石反金复辽的最后希望也破灭。

在复国情结无法解开的情况下,耶律大石又开始全力西征。1137年,西辽军队和喀喇王朝交战,获胜,同年打又攻打高昌,回鹘王不再称汗,改称“亦都护”,至此西州回鹘王国成为西辽的属国。

1141年,西辽又与西喀喇汗王朝和塞尔柱汗国联军决战于撒马尔罕,西辽再胜,西喀喇王朝成为西辽属国。之后西辽又向西北进攻花刺子模,花刺子模王阿提西兹投降,做西辽属国。

这一连串的胜利,使耶律大石迅速完成了其统一西域的霸业:北到巴尔喀什湖以北的巴哈台山;西达咸海,统有花刺子模;东到新疆中部,西南界阿姆河,成为了整个中亚最强大的国家。

在耶律大石的心里,西辽是中原辽王朝在西域的延续,建立西辽也许就是他心中复国情结的另一种方式的发泄。因此,它的政治制度仍保持了辽王朝的传统,且整个西辽王朝宫廷与官府,都通用契丹文和汉字,其钱币上都印有汉文年号。

这一切,都使这个在中亚统治不足百年的西辽,在亚欧大陆的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至于“契丹”一词变成了中亚各族用来称呼中国的名称,后来的这个名称又经中亚传到俄罗斯和欧洲,俄语和英语中的“中国”,都是契丹一词的谐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