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治愈小学生的“自然缺失症”

 长青马圆圆191 2017-12-21
       “爸爸,快点来,土豆快要卖光了。”5月29日下午,浙江省富阳市富春第七小学门口人潮涌动,叫卖声此起彼伏,带着小黄帽的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路过的行人,拥挤在摊位前争相购买土豆。

  这是该校庆祝“六一”儿童节暨“爱心土豆,阳光义卖”活动现场。不到半个小时,500多袋爱心土豆被抢购一空,共筹集爱心善款2.8万余元。据悉,这些善款将作为学校爱心基金,用来资助家庭贫困的孩子和地震灾区建设。

  富春七小紧邻富春江和鹿山。最让师生们自豪的并不是学校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而是一个占地近20亩的农场。义卖的土豆就来自学校自有的农场,那都是学生亲手种植的。

  在富春七小,开发农场的教育价值与 “自然缺失症”这一术语紧密相连。

  打破教室围墙,让童年亲近土地

  富春七小是如何依托农场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请看该校学生在农场活动的一个场景。

  三(2)班学生潘伊雯手拿向日葵班牌,带领全班同学从学校大门出发,转过弯步行10分钟,就来到了一个用铁栅栏围成的大菜园,门上悬挂着殷红色的四个竹箩,上面写着“开心农场”4个大字。

  在班主任杨老师的指挥下,大家分成两排,围着一块萝卜菜地,唱起了《拔萝卜》:“拔萝卜,嘿哟拔萝卜,拔不动,小花猫,快快来,快来帮我们拔萝卜!”歌声甫毕,一部分学生已经拔起了一棵棵萝卜,兴奋地比较谁拔的萝卜大。

  在教师的带领下,同学分别观看卷心菜、红心菜、芹菜、青菜、莴苣等地块,不时冒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等各种问题。学生徐诺轻快地把所听所见记在了小本子上,她说:“写作文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在农具展览室内,五(2)班小讲解员王思琪正给前来参观的同学讲解:“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参观农具展览室,首先请大家看图片,这是风车,是以前农民伯伯拿来筛谷子用的。”小讲解员王达娇则指着挂在墙上的蓑衣:“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个吗?”一位一年级小朋友马上脱口而出:“稻草人。”大家笑了:“这叫蓑衣,以前劳动者用衰草编制而成,能像穿衣服一样穿在身上,是用来遮雨的……”两位讲解员不厌其烦地给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的同学讲解,不时询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富春七小以开心农场为载体,探索育人模式的转换:每个学生都要到开心农场认识农作物,了解相关农具,参与适当的农活,并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进行资源整合。

  教师们把科学课、数学课、美术课、作文课搬进了农场。去年冬天,学校的科学教师余利娟带着学生一起研究“萝卜过冬的秘密”;美术课上,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开心农场”的标牌、围栏和环保袋,并在农场进行写生……开心农场里,一年四季的农作物轮种实行承包责任制,分片划出责任区,落实到各个班级,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养护,如播种、施肥、浇水、除虫、拔草、收获等。

  “农场不仅是学生感悟生命成长、感受劳动创造的场地,同样也是让教师开窍的地方,与自然界的密切互动激发了许多教师的教育灵感。几年来,我们在进行课本教材与农场资源整合的同时,自己也开发了不少课程。”校长章振乐告诉记者,基于开心农场的校本课程研究,让教师的教学视野变得更为开阔,他们已经成功尝试了一系列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其中渗透了劳动教育、情意教育、挫折教育和理财教育等。

  打破校园围墙,重塑小学教育

  在富春七小,“开心农场”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学校在开心农场开辟了蔬菜园地、鲜果长廊、兰花苑、农具之家、小农科院、开心画坊等,面向全体学生,实行班级承包制管理。

  为了使实践活动有序、科学地进行,学校设计各个年级的农场活动,一年级主要是认识蔬菜,做一些简单的劳动;二年级试试种青菜;三年级种土豆;四年级种向日葵;五六年级种蚕豆。根据季节,各班还可以申请种植其他蔬菜。学生参与选种、播种、培育、收获各个环节,不但在劳动中认识了农作物,知道了基本的农业知识,也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品尝了劳动的收获。

  开心农场的蔬菜不仅用于全校师生的午餐,不仅在学校义卖,而且真刀实枪地进了农贸市场。

  “我们的蔬菜,没有施化肥,没有打农药,吃了能美容。”“我们的蔬菜施的都是有机肥,菜虫是同学们用镊子一条条消灭的。”“包心菜,5元钱一棵,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去年3月,富春七小开心农场农贸市场义卖点正式启动,三年级的学生身穿围裙,举着一个个爱心广告牌大声吆喝。堆满包心菜、大蒜、芹菜的售卖台,吸引了众多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

  孩子们自己种出来的菜,绿色环保,加上热情难挡的推销攻势,引得前来购物的社会人士纷纷解囊。一位姓李的老奶奶花10元买了两棵包心菜,重量超过1斤。她说,孩子们太能干了,支持一下孩子们的实践成果,还能获得小朋友亲手画的爱心卡,物有所值。

  一个参加义卖的孩子兴奋地说:“今天我很开心,这是我们同学在开心农场亲手种的土豆,是我们亲手把它们从泥土里挖出来的!今天的爱心基金是我们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和以前向爸爸妈妈要的零花钱是不一样的。这些钱能捐给贫困的小朋友,我感到很光荣!”

  据介绍,富春七小三四年级的学生每周都要到农贸市场开展蔬菜“爱心义卖”,一学期每个班级轮一次。轮到义卖的班级,周四下午学生就分组行动,有的去农场摘菜,有的负责搬运;回来以后另一组开始处理蔬菜,因为市场要求“净菜进市场”,然后,销售组到市场进行义卖。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我儿子以前从不吃土豆。他参与学校开心农场活动,特别是买回了自己收获的土豆,一回家就要妈妈烧给他吃。吃了以后还说,原来土豆这么好吃啊!作为家长,真心希望学校能多一些这样的活动,给孩子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低年级的孩子也多到‘开心农场’,尝尝劳动的果实、劳动的滋味,希望他们更懂事!”

  在章振乐看来,开心农场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载体。“在食堂,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盛饭量,尽可能吃完盘中餐,不往泔水桶倒剩余饭菜;在教室,绝不浪费资源,做到节约用纸、节约用电;在校园节约用水,保持“零垃圾”状态,并将垃圾进行分类回收……”这正在成为富春七小师生的一种行为自觉。

  打破心灵围墙,救治自然缺失症

  前不久,章振乐阅读了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的《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该书提到的一个术语——自然缺失症,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人类逐渐成为穴居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动物。而相较于前人,一个更为危险的趋势是——如今的孩子正与大自然分离,他们背负学习压力,远离大自然,沉迷于虚拟游戏之中。

  洛夫在书中强调,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需要服药治疗的病症,而是当今社会一种危险的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面对这种“异化”,洛夫发出警告: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了自然缺失症,孩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思考力被多媒体产品在不知不觉地钝化着,孩子幼小心灵对生命的敏感和敬畏也濒于苍白。自然缺失症还导致了“抑郁儿”、“小胖墩儿”的增多……

  从此,章振乐开始了对自然缺失症的研究。他发现,自然缺失症在国内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日,上海市相关机构举办了自然缺失症研讨会,发布了《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报告指出,在受调查的1300多名儿童中,12.4%的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的倾向,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大自然缺乏好奇心。这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全国20个省市的小学生、初中生,男女比例接近1∶1。

  人一旦与自然长时间完全断裂,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身体、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王敬英认为,人体是个生物电磁场,人们生活在大自然的大电磁场中,一旦大自然的平衡更改或被阻挡,身心就会引发各种的病态、不舒服,人很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

  “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儿童的“去自然化”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修复孩子和自然之间被割裂的关系任务艰巨。章振乐决心肩负起这个艰巨的“使命”,“我们正在着手研发、完善基于开心农场的节气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我们希望这些特色课程能探索出一条培养新人类的新路径。”(记者王占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