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风采 | 骨伤名师王和鸣: 一辈子潜心做好一件事

 xyf4345 2017-12-21


东南快报记者 林雅 见习记者 叶娇 文/图 受访者供图


王和鸣名老中医名医工作室


工作室主任:王和鸣

成员:陈水金、蔡树河、仲卫红、林志刚、连晓文

团队擅长:中医骨伤科疾病

执业地点: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一、名医风采


如今的南少林骨伤流派作为中医骨伤科重要学术流派,在海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惠民无数。


“要把林如高老中医的医疗经验整理出来,留给后代,为人民服务。”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作出的批示正变为现实。


这背后有一批医者,青丝变白发,奉献了他们毕生精力,如福建中医药大学张安桢教授、林如高之子林子顺主任医师等。其中还有一位就是海峡南少林手法医学协会创会名誉会长、福建省骨伤研究所所长王和鸣教授。


王和鸣教授


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潜心整理、学习、总结和发展正骨经验长达4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他体悟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汲取现代科学技术,探索中西医结合新途径,参与创办骨伤专业,编写教材成绩斐然。


如今年逾古稀的他已是国内著名的骨科大家,却仍坚守一线,在四所医院出诊,到全国各地讲学授课,数十年如一日,深耕临床这个老本行。


战争惨状燃起少年从医梦
一个时代一种磨练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篇影评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作为个体的人,不可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他的命运恰似一朵长河里的浪花,无论是他的欢唱还是他的低吟,都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他不可能完全主宰自己的未来,他没有绝对的自由。


对于骨伤科专家王和鸣教授来说,前一句是适用的。后一句的主动关系则有所调整:他的欢唱和低吟,在时代的洪流中激出具有点缀色彩的浪花。时代不能阻挡个体出于主观能动性而作出的选择和改变,也正因为这份主动的选择,让他有了针对自己个人的未来和自由。



王和鸣教授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童年时代即目睹战争带来的人间疾苦,特定时代的世相让彼时的少年种下了救死扶伤的医学梦。


“那时候看到那么多受伤病折磨的人,就想着以后学医吧。”王和鸣回忆道。


1965年,王和鸣从福建医学院医学系毕业,被分配到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外科工作,少时愿望成真,学习的自主性也强,跟从科室的上级医师学习,即当时的福建协和医院院长、学部委员、著名心胸外科专家李温仁教授与原福建医科大学校长、著名外科专家殷凤峙教授,故受益匪浅。


王和鸣曾被下放到当时我省最贫困的闽东一个县医院工作。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作为来自省里的医生,虽然年轻,却算是当地最好的大夫了,他在那里开展了很多以前无法开展的手术。他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忙碌、担子最重的一段时光,终身难忘。


对于逆境,王教授感叹说,“一个医生的成长,需要长期的磨练,名医不是一朝一夕就炼成的。”




以福建医者先贤楷模为镜
医道万千以德为重


“望闻问切知根底,吐纳补泻显功夫”,这是王和鸣教授办公室座位背后的一副书法作品,横批为:大医精诚。



他的办公室内颇具中国元素的书柜里放置许多医学专业类书籍,在这些书籍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他本人参与编写的,比如《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图谱》、《图解南少林理筋整脊康复疗法》、《南少林骨伤奇人林如高》等等。除了整理编写许多林如高老先生的医学遗产外,他还主编许多医学教材,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和研究生教材《骨伤科基础研究》、《中医骨伤科临床研究》,以及专著《中西医结合临床丛书·骨科学》、《中西医结合微创骨科学》等。



王教授的著作目录多达51种,其中由他配合施杞教授共同主编的《骨伤科学·上下册》就有300多万字,这是骨伤界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参考书。


王和鸣教授对中医骨伤科作出了卓越贡献,开启了中医骨伤科的人才培养新时代。但在患者眼中,这位享誉海内外骨伤科领域的大家,却态度和蔼,没有一点大专家的架子。


王教授的书柜中就有一个署名为闽侯退休教师的敬赠牌,题字为:王和鸣医师惠存,医界精英,患者救星。


这样的牌匾还有许多,很多治病的细节,王教授已记不清了。他说,友好医患关系来自患者的理解与感恩。除了医者的精湛医术,在王和鸣教授眼中,他认为医道万千以德为重。如果丢失医德,再精湛的医术也只能成为牟利的工具,有仁心者再修仁术,方能成为患者的福音。



王和鸣教授将中国古代名医作为自己的楷模。他特别提到,“福建籍的汉代名医董奉,医德高尚,每每治愈病人时,并不要求对方支付医药费,而是让他在自己住处周围种植杏树,日子久了,杏树成林。杏树结下的果子又可以让别人以谷物换取,董奉再用这些谷物赈济贫苦百姓。”后世中多有以“杏林春暖”和“誉满杏林”来称誉德行高尚的医者。



除古代先贤医者,王和鸣教授对于林如高先生的医德也十分推崇。他参与编写的《南少林骨伤奇人林如高》一书中,记录了林先生对待贫苦患者的做法,不仅不收对方的诊疗费,若是病情严重,还接收患者住在自己家里以便长期治疗。


鉴于此,王教授还把“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十六字作为中医骨伤科的治疗原则编入教材。


在记者跟访王和鸣教授的门诊时,就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细节:有些患者在取完药后特地回来跟王教授握手道一声“再见”。


为何如此?当天,带着母亲来看病的王先生告诉记者,王教授看病除了关心患者的具体症状,并施以精湛的手法治疗解除病人的病痛,“他还会在很多方面为我们考虑,包括来看病方不方便,医院离家远不远,怎么治疗更省钱……”



王先生说他本人也是王教授的病人,5年前,因腰椎间盘突出导致他只能一只脚走路,另一只脚是拖着走的。有医生建议手术,但是他顾虑多,就找了王教授求诊。只凭借一双手,王教授就让王先生在治疗后一个月就能正常走路了,后来陆续又治疗了一段时间。此后,他看病就认准了王教授。


古稀之年不忘临床本行
一线忙碌只感充实


一己之身,做出如此丰硕的优异成绩,这不免让外人好奇王和鸣教授是如何分配时间的。


在采访过程中,王和鸣教授不时接到工作电话,在电话中与对方确认各项学术活动细节。


来自2017年上海第五届世界脊柱健康联盟的邀请函、厦门中医院“骨关节病治疗新进展”学习班通知……最近一周的周末又都被安排得满满的。


退而不休的王教授,偶尔闲暇时,也会练练书法,但因工作本身已经占据大量时间,所以这种休闲也是少之又少。



怎么还是这么忙?


王教授说,“医生忙碌很正常,虽然别人觉得我很辛苦,但我自己感觉很充实。”他还提到,他和爱人都是从事医疗行业,孩子就因为从小目睹自己这么忙的状态,所以不想当医生。不过人各有兴趣,他也不勉强孩子学医。


王和鸣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骨折愈合、骨性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等,看他这数十年的医学履历,会感叹其果实丰硕,除了自己医术精湛外,还带出30名优秀的博士生、26名硕士生,这些医者分布于全国各地,为广大患者带去福音。他本人于1984年5月任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副主任,1987年9月任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主任、1992年6月至2006年2月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兼任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补骨方对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巴戟天影响骨髓基质细胞转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的教材、专著多达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1943年出生的王和鸣教授,如今已年逾古稀,但他的工作量与青年医生无异,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为培养中医骨伤科年青一代,他甘愿做人梯,在临床一线忙忙碌碌。


 

按照世俗的成功学而言,王和鸣教授无疑已经是一名成功人士,但如今的他还和当年那个因看到战争带来的伤病员惨状而决定从医的少年一样,初心不改,一直走在医学探索的道路上。即使多年来已经攀登上一座座医学高峰,获得外界授予的一项又一项殊荣,这位令人尊重的医者、学者和长者,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还是:“临床是绝对不能丢的,这是本行。”


二、牛团队


工作室主任 王和鸣 主任医师



王和鸣,1965年7月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学系。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骨伤研究所所长,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海峡南少林手法医学协会创会名誉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顾问、《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执行主编等职。


大学毕业后,任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外科医师,1978年调入福建中医学院。此前受福建省卫生厅与福建中医学院派遣,师从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南少林骨伤奇人林如高老中医,学习中医骨伤4年余。1982年从原卫生部第一期中医结合骨科进修班结业。1984年5月任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副主任,1987年9月任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主任、1992年6月至2006年2月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兼任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补骨方对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巴戟天影响骨髓基质细胞转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中医伤科学》、《骨伤科基础研究》、《中医骨伤科学》等教材、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我国第一个中医骨伤专业的创建与发展”获1989年度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医骨伤科基础课程体系的创立与发展”获2005年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特别奖,2010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1984年获福建省政府升级奖励,1985年获福州市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其“中医骨伤名师”称号,2008年荣获福建省高校名师奖。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王和鸣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南少林骨伤流派传承工作室,2013年荣选为福建省名中医。


团队成员一 陈水金 副主任医师



国家卫计委临床推拿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国家中管局“十一五”、“十二五”推拿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中医药学会推拿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峡南少林手法医学协会副会长、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擅长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性眩晕、颈源性头痛、落枕、慢性背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骨盆旋移症等脊柱及相关疾病的康复诊疗。


团队成员二 蔡树河 副主任医师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少林骨伤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负责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传统康复疗法学教研室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自然疗法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康复推拿委员会常务委员,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南少林理筋整脊康复手法》副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颈椎病社区康复》编委。擅长主治颈性眩晕、骨关节病,擅长手法治疗、传统功法等。


团队成员三 仲卫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省推拿学会委员。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康复评定部主任。长期从事骨关节和脊柱病康复的临床科研工作,具有深厚中西医理论、临床经验及较强的科研能力。主持在研省自然基金1项,主持完成福建省厅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十余篇。擅长颈肩腰腿痛康复治疗、四肢骨关节退行性改变等疾病。


团队成员四 林志刚 主治医师



国家卫计委临床推拿重点专科秘书,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博士,师从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房敏教授。擅长运用推拿、整骨、拉伸、功能训练等综合治疗颈痛、下腰痛、膝痛等脊柱骨关节疾病。


团队成员五 连晓文 主治医师



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骨性关节炎等骨科疾病的综合康复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