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生平及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杏坛归客 2017-12-21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杜甫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人生,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后他们就没有再见面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然后他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面对混乱的长安,他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不朽作品“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来帮助他的好友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杜甫于是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后,杜甫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最后病死在湘江上时期他写出了《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

杜甫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歌,著名的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诗充分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由于对国家、对人民深厚的热爱,杜甫自然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和祸国殃民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他的不朽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忧国忧民的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他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知、借鉴和审美作用都是他人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却极见功力。他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刻画人物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所有这一切,都确立了他在三千多年中国文学史上的“诗圣”地位。

1:展现杜甫人生轨迹的十首诗

1.《望岳》736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房兵曹胡马》740年)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3.《兵车行》(约750年)

4.《月夜》756年)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5.《春望》757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61年)

7.《旅夜书怀》765年)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8.《登高》767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登楼》767年)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10.《江南逢李龟年》770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杜甫诗歌赏析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杜甫诗歌赏析

冷月千山

李白比杜甫大十几岁,但在读者心中,具有仙风道骨的李白似乎永远年轻,要比杜甫小很多。提起杜甫,人们眼前浮现的大都是他忧国忧民的沧桑模样。其实,二十几岁时的杜甫也和李白一样,阳光热情,俊逸豪放,有诗为证:“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望岳》大约写在736年,那时杜甫二十四五岁,风华正茂,胸怀济天下苍生之志,对未来充满向往。他希望有朝一日能登上人生的“泰山之巅”,一览成功的无限风光。

这一时期,杜甫还写过一首咏物言志诗《房兵曹胡马》,在诗中,他以具备千里马特质的胡马自比,抒发了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然而,杜甫丰满的理想在骨感的现实面前遭到了重创。746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杜甫来到长安,参加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当年应试者无一人录取。这时的大唐帝国,由于统治者骄奢淫逸,穷兵黩武,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这时期《兵车行》揭示了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苦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一针见血,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755年,杜甫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但杜甫的仕途并没有因此一片光明,同年安史之乱的爆发,改变了大唐的历史,也改变了杜甫的人生。第二年,杜甫把家人安顿在鄜州羌村,自己投奔在灵武(今甘肃)即位的肃宗,不料想,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回沦陷后的长安。妻离子散,杜甫望月思家,写下感人肺腑的《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明明是想表达对家人的挂念,杜甫却没有直接说出,他采用换位思考的写法,想象妻子月夜里对自己的思念。角度新颖,情真意切。“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句与后来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及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字字珠玑,摄魂动魄。

同样催人泪下的还有下面这首脍炙人口的《春望》。春天已到,草木茂盛,但极目望去,一片衰败。感伤国事,看春花落泪;怅恨离别,听鸟鸣心惊。山河破碎,亲人离散,愁白了头,只有空悲切。

国将不国,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使杜甫抛弃了官职,挈妇将雏,几经辗转,来到成都。在好友严武等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世称之为“杜甫草堂”。草堂的生活并非无忧,物质的窘迫常困扰着杜甫,然而杜甫的伟大也正在这种艰难中大放光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杰出的代表。其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闪烁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就是仁爱的杜甫,诗圣杜甫!

在成都,杜甫曾被严武荐为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杜甫失去经济依靠,只好举家离开成都,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杜甫一家又离开夔州,在江陵、衡阳一带流离,开始了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涯。《旅夜书怀》和《登高》《登楼》三首诗,深刻反映了这一时期杜甫凄苦无奈、孤寂愤懑之情,是他人生暮年依旧四处漂泊、有家难归的悲凉写照。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的府第唱歌。年少时才华横溢的杜甫也常出入这些达官贵人之家,因而和李龟年结识。这首诗头两句追忆与李龟年的过去,蕴含了作者对开元初年繁华昌盛的怀念;后两句是对安史之乱后国事凋零、生活颠沛的感慨。全诗四句话,二十八个字,高度概括了李龟年、杜甫四十年来的人生遭际,并通过他们的个人遭际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语言看似平淡,但丰富的内涵使本诗达到了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高超艺术境界。这首《江南逢李龟年》创作于770年,它是杜甫生命的绝唱,这之后不久,杜甫便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之中。

杜甫的一生,目睹了唐代的鼎盛、动荡与衰落,他的现实主义诗歌,是对时代变迁的艺术呈现,是用诗铸就的唐代历史。他的诗因而被称为“诗史”,当之无愧。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沉郁顿挫的诗风,确立了他在三千多年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地位。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千秋万代,杜甫的精魂不散。

《兵车行》赏析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兵车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陆。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诗人接着感慨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杜甫的仁

——《又呈吴郎》赏析

冷月千山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也就是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阻拦。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了一位姓吴的亲戚,没想到,这亲戚来后就在院子周围插上篱笆,很明显是为了防止外人再打枣。寡妇向杜甫哭诉,杜甫于是写下《又呈吴郎》,送给亲戚。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文字简练质朴,几乎白描,但细细读来,感情格外充沛。每次读它,都为杜甫的仁爱之心深深感动。“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一个“任”字,生动形象地告诉读者,杜甫在这里居住的时候,树上的枣是随便西邻妇人打的,因为杜甫可怜她是一个缺衣少食、无儿无女的寡妇。在杜甫生活的时代,这样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女人,生活的困苦不难想象。杜甫体谅妇人的苦衷,所以自家大门对其敞开,枣树任其“扑”。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该句深刻体现了杜甫对妇人的悲悯之情。人都有是非羞耻心,“堂前扑枣”,对妇人而言,说的委婉些是“打枣”,说的直白些就是“偷枣”。试想,如果不是因为“贫到骨”,一个成年人,谁会厚着脸皮去偷人家的东西,何况还是个女人?杜甫将心比心,劝告吴郎,妇人来打枣时已是战战兢兢,惶恐不安,你换位思考下,应笑脸相迎,亲和以待,这样她的罪恶感才能少些,从而踏实些。

杜甫的仁不仅表现在对待妇人上,也表现在对待吴郎上。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呈”有两个常见义项,一是恭敬地送上去,一是下级报告上级的文件。吴郎无论年龄还是辈分其实都比杜甫小,杜甫用“呈”这个与吴郎身份不相称的敬词,是为了不让吴郎觉得他以长辈自居,想让吴郎从心里更乐于接受他的建议。“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杜甫没有直接指责吴郎不让妇人打枣一事,而是委婉地指出他的不当之举:你来了就在自家的院子竖起篱笆,这是拒妇人于千里之外的表现,人家怎么好意思再越过你的篱笆来打枣呢。言为心声,对于晚辈,如此敦厚温和的劝谏之语,定是源于杜甫那善良美好的心灵。

对妇人仁,对吴郎仁,在这首诗中,杜甫的仁并非仅止于这一层面。“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面对妇人的哭诉,杜甫联想到自己所处的动荡不安的时代,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陷于水深火热中的何止是这一个妇人,还有无数像妇人一样甚至还不如她的可怜人。想到此,杜甫不禁泪流满面!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卢之所言,极是也。

杜甫诗歌名句集锦

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4.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6.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绝句四首》

  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前出塞九首》

  9.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10.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赠卫八处士》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3.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4.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

  1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1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8.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9.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2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2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2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23.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化卿》

2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5.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26.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27.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岁晏行》

  28.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29.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30.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3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3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3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唐诗宋词》之杜甫专题(2017年9月24日摄于国家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