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分析性写作题:为什么同一事物,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

 老刘tdrhg 2017-12-21

2018分析性写作题:为什么同一事物,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 年2月,央视推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节目没有复杂的形式,只有一个人、一段故事、一段文。节目播出后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随即“文化飨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等堪称殊荣的标签出现。然而,也有人对此不看好,说“碎片化朗读”“名人光环”等挽救不了国人甚少读书和不爱阅读的事实。

不仅此事人们的认识不同,许多事,都是如此。

为什么同一事物,人们会有不同的认识呢?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说明:

1、2017年全国1、2卷作文题一出,有的学生蒙圈了,有的老师也不满,2016年的漫画题,有人说倒退了。其实你仔细一想,出什么题,只是形式,关键是要研究它考了什么,超出考纲了吗?超出课标了吗?没有。2017年作文题,说到底不就是材料作文吗?给你点“选择的权利”,有了点自由,反而还蒙了。实质没有变,考的依旧是会不会写议论文。

这种形式的创新,是必要的,防套作防抄袭,考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万变不离其宗。

2018年的高考作文题一定也是“创新”的。我们是压不上题的。但是我们在实实在在训练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模拟考试作文题也应该适应的创新一下,不要老是“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选择两三个--------”等等,你是命题人你还会出这样的题吗?

不是传出要写分析性文章吗?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也是换汤不换药,真出了,难度不会大,不能脱离学识水平的实际,再说,议论文的本质就是“分析”,就是运用分析性思维作文。不过会在“任务”中,明确一个“分析”的要求罢了。

2、说了半天,出本题,就是想“创新”一下。所给的《朗读者》的材料,不是议论的对象,甚至不是“内容及含意”,是引导语,是引起思考的形象感性的触点,是让学生的思维尽快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来,是让学生的思维由此产生广泛的联想。材料的提示语(不仅此事人们的认识不同,许多事,都是如此。)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审题没有注意这个提示语,还按照老路审题作文,说明阅读的敏感性太差。就算没有特别注意到这一句,下一句应该特别注意了吧。

“为什么同一事物,人们会有不同的认识呢?”有人说,作文,简单说“答题而已”。我是赞同的。不过这个答题,是800字的长题,是考生综合能力的反映。

“为什么”,显然是“原因分析”。这是写作重点,核心任务。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结合”就是“看法”与“实际”生活的事例要发生密切联系。要有观点有事例,还要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3、“为什么同一事物,人们会有不同的认识呢?”

(1)世界观、价值观不同决定的。

(2)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决定的。同一事物,同一人,站在不同角度,认识不同;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同一角度,认识不同。

(3)人们的追求、性格、兴趣、爱好等不同决定的。

(4)人们对事实的掌握程度不同决定的。这就涉及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两者不能分离。

--------

4、同一事物,人们会有不同的认识。这是必然的,也是可以协调、达成共识。难道总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吗?难道就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码(思辨)?人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不同的认识,可以表达,但不能争论不休,那样会一事无成。我找到了上边说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之,就会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措施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