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杨觉 全世界有两个国家铸造发行过“马剑”银币,一是英国,二荷兰。本文说的是英国“马剑”银币。 英国“马剑”银币因币背面有“马剑”图而名。“马剑”是一幅“圣乔治斩妖图”,圣乔治武士身披战袍骑在高大的战马上,一手紧握缰绳,一手挥着利剑刺向马蹄下的有翅膀的海妖(也有人称“飞翼兽龙”)。此图案由意大利人庇斯特鲁西设计的,被英国人认定是表现大英帝国君王的权威,深得统治者宠爱。 英国“马剑”银币币值1克朗,但按照英国惯例,在银币上未标明面值。它是19至20世纪英国所发行的最大币值的银币和主要品种。该银币图案艺术性强,造型健美有力,刻铸精良,在国际上颇有知名度,也深受银币收藏者的青睐。 英国“马剑”银币,自英于乔治三世开始,乔治四世、维多利亚女王、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每代王朝都铸造过。英国自1947年以后,不再发行银质铸币而改为镍质。因此,在乔治六世任上(1936~1952年)就不阿铸造“马剑”银币,但仍难割舍对“马剑”的偏爱,所以改为铸造了镍质的“马剑”币。据说,这是英国历史上发行的最后·版“马剑”硬币。 1、乔治三世1819年版“马剑”银币(图1)——爱德华二世“吊袜带的浪漫故事” 据资料介绍,“马剑”图最早使用在1817年乔治三世:苏弗林(SOVEREIGN) 7.9881克重的金币上。那么“乌剑”图最早出现在银币上义是在哪一年呢? 我见过一枚1818年版的乔治三世“马剑”银币,应该是最早版的“马剑”银币了。我藏有一枚1819年版的“马剑”银币,除了年号晚一年外,其余和1818年版足完全相同的。 该银币正面中问是乔治三世面向右的侧面头像,币圆周边文字是:“GEORGIUS III”(乔治三世),“D:G:”(是蒙神之恩DEI.GRATIA的缩写),“BRITANNIARUM”(大不列颠群岛的子民),“REX”(国王),“F:D:”(尊号护教者FID.DEF的缩写),“1819”是铸币年号。通句意思是:蒙神之恩,护教者乔治二世为大不列颠群岛子民的国王。 该银币背面中间是“马剑”图,和乔治四世等其他王朝铸造的“马剑”银币相对比,马剑图外围多了一条“吊袜带”,带上用拉丁文字写着:“HONI.SOIT.oui.MAL-Y.PENSE”意为“让心怀邪念者蒙羞”。这是怎么回事呢?它里面还有一个浪漫的典故: 1348年,英军收复了法国境内的领土加来。为了庆祝胜利,爱德华三世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舞会。在舞会上,爱德华三世频频邀请冷若冰霜的索尔斯伯利伯爵夫人跳舞。这位伯爵夫人是一位著名的美女,人称“肯特美女”。她本名叫裘恩,是爱德华王后菲利芭的侍女。爱德华三世对这位花容月貌的美女十分倾倒,但裘恩并不为国王所动,不久便嫁给了索尔斯伯利伯爵。尽管如此,国王仍对她殷勤备至。 就在爱德华三世舞兴正浓时,伯爵夫人的吊袜带突然掉下来了。吊袜带本来是用作系紧妇女长统袜的绒带。但14世纪以后,欧洲很多贵族妇女开始用珠宝和金银来装饰袜带,所以此时吊袜带已是一种表现身份、地位和财富的奢侈装饰品。跳舞时掉r袜带,对伯爵夫人来说,未免有点尴尬。爱德华国王却神态自若地为她拾起袜带。这一举动,使周围大臣们忍俊不禁。爱德华三世听到笑声,义若无其事地把伯爵夫人的袜带系在自己腿上,边系边说:“谁以为邪恶,谁就可耻。”舞会结束后,爱德华三世作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要让他的全体臣民,都以获得这种吊袜带为最大光荣。他将吊袜带改装成一条宝蓝色天鹅绒绶带,授予英国最受人尊敬的人。绶带上记着他的箴言:“谁以为邪恶,谁就可耻。”以后这种荣誉被称为“嘉德勋位”。这样,一条普普通通的吊袜带便变成了英国最高勋位。 因此,该银币上的吊袜带,就是“嘉德勋位”绶带,绶带上记着的是爱德华三世的箴言:“谁以为邪恶,谁就可耻”。把“嘉德勋位”绶带铸卜银币,使浪漫的故事蒙上了庄重的色彩。 该币重27.59克,直径37.9毫米,厚2.5毫米,磨损人,品相差,边齿上的拉丁字母已难辨认。这是一枚飘洋过海,跨越了时间、见证了历史的老银币。乔治三世于1820年去世,此版“马剑”银币恐当为绝世之作了。 2.乔治四世1822年版“马剑”银币(图2) 此版银币正面图为:中间是较胖的英国国王乔治四世面向左边、头扎花带的侧面头像。周边文字除改为乔治四世外,其余和乔治三世“马剑”银币完全相同。但铸造年号改铸在背面“马剑”图下面了。背面图已除去“嘉德勋位”绶带,“马剑”图已扩大到满幅币面。图的下面铸有1822年号。据称此版银币仅1821年、1822年和1823年铸造。该银币重27.16克,直径38毫米,厚2.5毫米,边齿上拉丁字母已难辨认。 3.维多利亚女王1889年版“马剑”银币(图3) 4.维多利亚女王1900年版“马剑”银币(图4) 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时期,继续发行了“马剑”银币,但一改前朝“马剑”银币正背面(上翻看)反向为正背面(左右翻看)同向。共发行了两种版本,一种是铸于1887~1892年,另一种铸于1893~1900年。两种版本银币的重量、大小和成色都是相同的,币重28.275克,直径38.5毫米,厚2.6毫米,含银量92.5%。它们不同的地方是: 一、第一版本银币上的维多利亚女皇是中年时期的胸像,头戴尖顶皇冠和纱披;第一二版本银币上的维多利亚女皇是老年时期的胸像,头戴平顶皇冠和头巾。 二、第一版本银币卜的周边文字是VICTORIA(维多利业),D:G:(蒙神之恩的缩写),BRITT:(英国及其属地),REG:(英女皇的缩写),F:D:(护教者的缩写),没有印度女皇(IND.IMP)这句词;第二版本银币周边的文字没有用缩写,并加有IND.IMP(印度女皇)一句词。这些周边文字的译意是:护教者维多利亚蒙神之恩,成为全英帝国女皇及印度女皇。 有些文章住谈及英国银币上铸有“印度女皇”时,总是说:“1876年英国侵占印度为殖民地,维多利亚同时取得女皇后,以后相袭沿用。”但是在英国马剑银币上,“印度女皇”一词在1893年开铸第二版时才首先使用。在这之前的第一版银币上是没有的。 三、第一版本银币的币边是齿边;第二版本银币的币边是文齿(币边上是一圈拉丁文)。 5.爱德华七世1902年版“马剑”银币 爱德华七世(1841~1910年),1902年版“马剑”银币,lE面图为爱德华七世留山羊胡须的而向右侧头像。周边的文字EDWARDVS VII(爱德华七世),DEI GRA;(蒙神之恩),BRITT:(全体英帝国),OMN:(无限权力),REX FID:(国王、尊号),DEF:(护教者),IND·IMP:(印度国王)。通句译意是护教者爱德华七世蒙神之恩,成为全体英国国王和印度国王。 该币背面为“马剑”图,1902年铸。币重28.20克,直径38.5毫米,厚2.8毫米。文字齿边。 6.乔治五世“马剑”银币(图6) 英国乔治五世国王在位于1910~1936年。 发行于1935年的乔治五世“马剑”银币,是一枚别致的银币,别致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马剑”图案改了,另一处是标上31克朗币值。 英国“马剑”银币自乔治三世开始,历经乔治四世、维多利亚女皇和爱德华七世,都有发行。币背面的“马剑”图案都是相同的,均为面向右,动感猛、力度强。而乔治五世这枚“马剑”银币的“马剑”图给人四平八稳的感觉,剑向上举,图像更趋艺术化,而且改为面向左。这么改动是何用意,未见资料介绍,不得而知。但在乔治六世1951年发行的“马剑”镍币卜,义改回以往那样的“马剑”图案了。 英闺“马剑”银币即是l克朗银币,但依照习惯,历来是不标明币值的。这枚乔治五世“马剑”银币却一反常态,在“马剑”图左上方标上31克朗的币值(CROWN),把年号“1935”也从下面搬到了右上方。在英国“马剑”银币中,在我可查的资料中,仅此一例。 该币正面中间是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留短八字胡须的侧面头像,币周边的文字同爱德华七世“马剑”银币,仅更改了国王名称。 该币为光边,上阴刻有拉丁字母:“DECUS ET TUTAMEN☆ANNO RFGNI XXV☆”,笔者不解其意,推测是铸造厂和版别说明,尚望识者赐教。该币品相好,没有明显磨损,币重28.24兜,直径38.7毫米,厚3毫米。 7.英国乔治六世“马剑”镍币(图7) 英国“马剑”银币,历经多个王朝,驰名世界。英国自1947年以后,不再发行银质铸币而改为镍质。乔治六世1936~1952年在位,起初错失了发行“马剑”银币的时机,在1951年只能发行“马剑”镍币了。据说,这枚镍币是英国历史上发行的最后·版“马剑”铸币。 该镍币正面中间是乔治六世年轻时理小分头侧面头像,上半周文字是GEORGIVS VI(乔治六世),D: G:BR:(蒙神之恩,全体英帝国的缩写),OMN:(全部),REXF:D:(国王,尊号护教者);下半周文字FIVE SHILLINGS(5先令)。币背面是通常的“马剑”图,下面有1951午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宣告独立,故1949年以后发行的英国硬币,印度皇帝(IND - IMP)的语句被删去了。 该镍币重28.24克,直径38.7毫米,厚3.1毫米,光边,边上阴刻拉丁文:☆MDCCLI CIVIUM INDUSTRAFLORET CIVTAS MCMLI。(责编:丁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