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泽之最】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吴越尽说 2017-12-21
     乾隆《吴江县志》(三十八卷)载及在明成化弘治(1465-1505)以后“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有力者指有财力者,当为早期丝织工场主,为扩大生产而雇工从织。

    清道光《黄溪志》又云:“入国朝[1],机户益多。贫者多自织,使其童稚挽花[2]。殷实之家雇人织挽,供给必得鲜味,故市中卖鱼虾极早,迟则不可得。每遇节候,肴馔更为丰盛。为人佣织者,立长春、泰安二桥待人雇织,名曰走桥,又曰找做。”从黄家溪情况看来晚明清初当地的手工丝织业已经发生分化,产生了工场主和雇(织)工,由于缺乏劳动力,雇主以美食善待织工,加以笼络,颇有人情味。

 
 
    立桥头待雇是古来江南市镇的通例,盖因桥梁四通八达,人来人往,目标明显,便于招雇。黄家溪的泰安桥至今犹存,被列为吴江区文物保护单位,该桥曾多次被摄入影视作品。

    在封建社会中孕育资本主义萌芽在当时是个历史进步,古代盛泽和黄家溪丝织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曾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并被编入高等学校历史课本。

    清末至民国年间,盛泽镇区丝绸行业之招工称为“找师”,即招师傅之意,而地点则移往茶馆,如丝织业集中于西新街之快活林茶馆;练染业集中于南大街万云台茶馆,工资待遇及雇佣期面谈成交。

注释:

[1] 国朝,清朝。

[2] 挽花,提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