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哪些令人动容的遗书、遗嘱、遗折或者绝命词?

 找山东人 2017-12-21

谢邀。

说说李鸿章。

说起李鸿章,想必了解近代史的朋友多少都会有所了解,他是一个十分有争议的人物。他既是晚清四大中兴之臣,发起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创立北洋水师,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现代海军,又是满清朝廷的忠实奴仆,代表晚清政府签订了《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条约,让世人唾骂百年,他临死前的最后一道奏折却让世人心酸,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1901年9月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了。在签订过程中,他往返各国使馆,磋商条款,外界谩骂和非议不断,使他心力交瘁。11月6日,李鸿章自感不好,给慈禧发电,建议请亲王回北京坐镇。第二天,李鸿章病逝,留下了遗折一封,享年78岁。

“伏念臣受知最早,荣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痛;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瞑。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 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优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勰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

据李鸿章弥留之际在场的周馥忆述:“公临终时,两目炯炯不瞑。余抚之日:‘未了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去。’目乃瞑,犹流涕,口动欲语,公伤也!”故周氏在感怀李鸿章诗中有“临终犹忆泪珠悬”句。据说,李鸿章死前倦念危局,还老泪纵横地吟成一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忧思惶恐,悲凉凄怆,令人感叹!

观其遗折,大概有四层意思:

一、患病的原因和经过。从1900年到李鸿章病危,他一直忙于谈判外交事务。尤其是在和俄国交涉过程中,李鸿章尤其感到艰难。和俄国谈判的第一阶段,外交大臣杨儒便被逼死,第二阶段,李鸿章被俄国外交代表气的咯血。俄国在李鸿章病重之时仍然不满足,逼着李鸿章在拟定条约上签字画押。李鸿章心力交瘁,内心愤恨却苦于位高不能发泄。

二、提醒慈禧东北问题。李鸿章生前和俄国谈判,一直主张收回东三省,千万不能交付给俄国。他希望俄国只要路权和矿权,这样才能和俄国达成合约,其他苛刻条件万万不能接受。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批准,俄国的苛刻条件也没有降低。李鸿章临死前,对东北之事挂念深刻,惋惜自己因病重没有亲自签订条约,恳切希望慈禧能够重视东北,不忘国家根本。

三、对慈禧的新政提出祝愿。李鸿章在遗折中说到:“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臣在九泉之下,庶无遗憾。”挂念着清末新政能够使中国自强,对新政提出祝愿。

四、推举庆亲王奕劻。李鸿章谈完新政祝福,紧接着推荐庆亲王:“庆亲王等皆臣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勰力。”但是,李鸿章死后,奕劻官位有所提升, 但实际没有对清末复兴作出太大作为。

李鸿章病危和逝世之时,慈禧正在回銮路经河南途中。据随驾的吴永记述,慈禧在得到李鸿章病危的奏报后,“甚为厪念”,“为之流涕”,说什么“大局未定,倘有不测,这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分担。”次日,传来李鸿章逝世的消息,慈禧“震悼失次”。随扈人员,“无不拥顾错愕,如梁倾栋折,骤失倚恃者。”吴永感慨系之,评论说:“至此等关键,乃始知大臣元老为国家安危之分量。”李鸿章之死,在当时朝野引起强烈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