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新释读73——文字地理8

 动力实体能 2017-12-21


如前所述,《西山经》记录的内容是西部古代部族东迁的回溯,那么,还有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反思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知是否存在执拗的偏差。

矛盾三:铁。冶铁技术,学界普遍认为最早开始人工冶铁的国家是小亚细亚赫梯古国,赫梯人掌握冶铁技术是在公元前12世纪(中国商朝中期),中国真正开始冶铁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中国开始冶铁较西方晚,但秦汉以后冶铁技术就长期领先于世界。

在学界的观点之外,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一件铁刃铜钺,其年代相当于公元前十四世纪前后,这件铁器究竟是怎么造出来的,我们还不清楚。因此,把它作为中国掌握冶铁技术的证据的确缺乏令人信服的说服力,但铁刃铜钺反映出来的合金制造技术是不可否认的。

抛开上面这些已知的历史,如果像前面我所有的解释那样,《山海经》是中国先民对万年前迁徙历程的回溯,那么,就出现了巨大的矛盾。

(1)铁的分布。据《山海经》的记载,《西山经》有铁的记录8处,其中“西次三经”一线没有关于铁的记录。《北山经》仅在“(北山)一次经”的虢山记录有铁。而《南山经》、《东山经》均无铁的记录。如果中国先民掌握冶铁技术也是西部部族最先掌握了这种技术,其他方向的部族并不掌握这一技术。

而我国目前已经探明的铁矿分布情况与《山海经》的记录恰恰相反,《北山经》、《南山经》、《东山经》所在位置铁矿很多,《西山经》一带却没有分布,见下图。

甲骨文新释读73——文字地理8


这样对比看,今天钢铁工业发达的地区正是原先并不掌握冶铁技术的地区。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今天钢铁业发达地区的冶炼技术都是外来的技术。那么,春秋时期的冶铁技术是哪里来的?真的也是赫梯人那里流传过来的吗?

(2)铁与炼铁术。铁不等于炼铁术,发现铁也不等于发明了炼铁术,必须承认从发现铁到发明炼铁术到应用铁,这中间都是有历史间隔的。绝不能说发现了铁很快就会、一定就会发明炼铁术。

今天,我们通过科学手段知道铜的熔点为1083℃左右,铁的熔点在1560℃左右,而古代先民并不知道这么的具体,铜与铁对于他们来说用途和好用是关键。距今2.7至3.4万年前的北京房山周口店山顶洞人,那还是旧石器时代,他们就已经把赤铁矿粉用作颜料,还把赤铁矿粉撒在死者的遗体上。从大地湾文化(7000—8000年前)、仰韶文化(6000—7000年前)、马家窑文化(4500—5000年前)再到齐家文化(4000年前)和辛店文化(3000年前)的彩陶,红色颜料物相是氧化铁,属赤铁矿,黑色颜料物相主要是磁铁矿,棕色颜料有的认为不同温度下磁铁矿粉的呈色,有的认为是红、黑色料按一定比例配料的呈色,而彩陶文化的核心地区均在《西山经》范围之内,北京房山周口店遗址则在《北山经》范围之内。从这些用途看,中国先民对于铁矿的应用长期是作为颜料的。

彩陶颜料的含铁成分虽然很明显,但无论赤铁矿,还是磁铁矿,并不代表铁。产生铁是一种金属物的认识,一定是高温下铁矿石(粉)的铁元素被还原出来了。今天,通过现代手段研究,彩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为900—1050℃,这说明中国先民已经知道并掌握了窑温控制技术。900—1050℃这个温度对于炼铁来说似乎差了许多,但是,切不要忘记这个温度是被人为控制的,如果温度不被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无法烧制出先民所要求的精美程度,这说明一定是先民知道了烧制温度过低、过高会造成怎样的不良后果。温度过低我们不去研究讨论,温度过高会使矿物质含量高的胎体或颜料产生奇特变化,今天我们称之为窑变,当窑温在1100—1200℃时,含铁量高的胎体或颜料则会铁元素的受热变化产生爆皮、剥落现象,使胎体表面坑坑洼洼、黑斑成片失去光泽,手感粗糙棘手,这恰恰是彩陶烧制的忌讳,墨子称铁为“恶金”或不无此理。也就是说,可能就是因为先民对于陶器外观,尤其是彩色陶器外观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金属冶炼技术发展。

从熔点上看,彩陶的窑温距炼铜只隔了一层窗户纸,而铜矿所具有的黄、蓝、绿色彩也同样可以作为颜料使用。铜与铁相比,1100℃的条件下,铜成为了液态,由液态冷却凝固为固态金属更容易被发现。在与彩陶烧制温度一样的情况下,烧制技术逐渐演变出炼铜术,是有基础的。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文化半坡型,距今6700年)就出土了圆形黄铜残片和黄铜管。既然1100℃的条件就能生产出铜,固态铜所具有的坚固性、延展性,液态铜所具有的可塑性都可以被利用,在那个时代,青铜制造已经是突破性的改变局面的历史大发现了,创造1560℃冶炼铁的动能还会有多少呢?

因此,中国古代先民发现和利用一些铁的特性与发明炼铁术不能直接划等号,《西山经》有“铁”的记载起因很可能是因为其用途是中国西部先民曾广泛使用的颜料。我们不能执拗的认为知道铁,就必然懂得了炼铁术。从逻辑上讲,懂得了炼铁术就一定知道了铁,是正确的逻辑,反之,就不是正确的。

回过头去看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商中期)那一件铁刃铜钺(公元前十四世纪前后),那是合金制造技术的产物,不仅仅是炼铁。从大地湾彩陶到姜寨铜片、铜管,历经1200余年,而炼铜技术应该出现的更早。所以,商代铁刃铜钺所代表的技术也理应往前推几个世纪。

陈毓川等完成的《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项目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文中就指出因我国西部地区人迹罕至、人烟稀少,西部地区找矿力度、勘探力度都很小,并认为“青藏铁路沿线铁矿资源潜力巨大。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青藏高原的基础地质工作相当薄弱。1:20万和1:2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完成不足50。有关铁矿勘查需要的中大比例尺航空物化探基本没有进行,铁矿地质调查还处于初始阶段。据不完全统计,西藏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一带,青海-西藏边境地区的唐古拉山唐古拉山一带铁矿具有大型以上规模的矿床有4处,中型规模的铁矿18处,目前随着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展开,地面出露的铁矿陆续被发现,资源潜力目前无法正确估计。”陈毓川先生所说的探矿盲区这一带就在《西山经》涵盖的范围之内。

我产生以上认识,是在对个别甲骨文的习研过程中,发现《禹贡》所不及的地方,《西山经》之所以有详细的记述,是因为《西山经》是反述。尤其是一些记载中很奇怪的动物实际上今天仍有存活。除了前面文章中提到的那些生物之外,还有一些很明显的。比如:

“西山首次经”里:“(天帝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溪边,席其皮者不蛊。”其实就是麝,见下图。麝香功能:辟恶气,杀鬼精物,去三虫蛊毒,温疟痫。雄性麝最明显的特征有发达的獠牙。中国麝类资源丰富,有林麝马麝原麝黑麝喜马拉雅麝等5种,原麝和马麝体较大,浅褐色。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点。

甲骨文新释读73——文字地理8


又“(臯涂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如。”其实就是梅花鹿,见下图。梅花鹿冬季白色斑点并不明显,与枯茅草的颜色类似;雄鹿角一般四叉;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鹿蹄筋可入药,补肾阳、壮筋骨,主治劳损过度、风湿关节痛、子宫寒冷、阳痿、遗精。“马足人手”是对风干鹿蹄筋的误解。甲骨文新释读73——文字地理8

当我把《西山经》梳理完成以后,才知道对于中国先民在青藏地区生活历史居然是一桩悬案。2002年6月11日人民网:“今年第29期《美国地球物理学通讯》一篇由我国香港大学章典、李盛华两位教授撰写的文章--《对西藏古人类手印、脚印化石的热释光断代分析--兼论第四纪冰川时期西藏高原的古环境》中说,在距离拉萨堆龙德庆县85公里、海拔4200米的一处斜坡上,发现了钙化岩层上的19个手印和脚印化石,以及一个火塘遗迹。他们通过对这些印迹采样标本的热释光断代分析,测定其距今约2万年。此前,有关专家对西藏昌都卡若遗址的断代为距今4300--5300年,据此有观点认为,西藏人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迁入高原的。而这一新发现却很可能改写以往的认识,为古环境学、西藏考古、西藏史前史研究等学科提供重要的线索。”顺着这一线索探寻下去,我才知道一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我国考古学者在西藏地区间断发现了史前人类活动的遗迹;二是地质学界一直认为由于亚欧大陆板块的激烈碰撞,产生了地球上最年轻、最辽阔、最高的西藏高原。第四季冰川时期全球气候变化及高原的隆升,使这座高原的环境较之地球其它地方都产生了更为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古环境成了学术界争议的课题。此前的理论一直认为,1.6--2.4万年前西藏高原被冰川所覆盖,不可能有古人类居住。

至此,我们才知道《山海经》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对于中国历史、中华民族的研究,乃至对人类活动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于在夏商那个技术水平的年代,《山海图》就是王朝的全舆图、GPS。同时,还说明《山海图》是篇幅不小的有里程数字记录的军事地图,这必定是统治者密不示人的国家命脉。

至于《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历代多有重量级专家学者的研究,涉及的地名因先民聚居密度大,屡有混同,我就不再捣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