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二仙汤用方心法

 珍惜当下拥有 2017-12-21

    中医“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藏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二阴,肾的盛衰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许多疾病起于肾或最终演变及肾。肾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内经有 “女子七岁肾气盛…;三七肾气平均…;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丈夫八岁肾气实…;三八肾气平均…;八八天癸竭,精少,肾气衰…。”故肾虚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证。肾为水脏,位居下焦,藏真阴真阳,为一身阴津阳气之根本。肾中水火应保持相对平衡 ,否则将会导致“火不归原”。肾火上升往往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呜,口舌糜烂,牙齿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凉,舌质嫩红,脉虚等。其病机主要有阳虚、阴盛或阴虚。阳虚,主要指肾阳虚,命门火衰,阳气无根,虚阳上浮所致的上热下寒证;阴盛,主要指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上)所致的内寒外热,即真寒假热证;阴虚,主要指阴精亏损,肾水不足,以致阴不涵阳,出现的种种虚火证或真虚假实证,故辨肾火的虚实真假十分重要。肾藏有肾阴肾阳,两者均以肾中精气为其物质基础,肾阴虚到达一定程度可以累及肾阳,称为“阴损及阳”,肾阳虚到达一定程度也可累及肾阴,称为“阳损及阴”;肾中阴阳还相互依存,“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长”,故《景岳全书》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以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以阴得阳助则泉源不竭”,故辨肾阴肾阳的消长及转化甚为重要。

    二仙汤由上海曙光医院已故名中医张伯讷先生于50年代所研制,由于组方原则切中肾的生理病理,所以在临床上甚为实用,已成为调补肾阴肾阳的常用方。由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当归、知母、黄柏六味组成,方中仙茅、淫羊藿、巴戟天为温柔之品,性温可壮阳振颓,性柔可滋阴填精,温柔相合,刚柔相济,则阳气自复,阴精自生;精血同源,又配伍当归以补血养血,使血得补,精得生;佐以知母、黄柏,一则润燥滋阴,一则防制二仙 、巴戟等药过温 ,使补中有泻,寓泻于补。本方集寒热补泻于一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温而不燥”、“刚柔相济”,有温润补虚之能,而无苦寒伤正之弊,切中“阴阳互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等古训。本方原为温肾阳,益肾阴,泻肝火,调冲任而设,主治更年期高血压及更年期综合征,经随证加减,扩大其治疗范围,可治疗多种肾虚症,并都可获得较好疗效,本方原以温肾阳为主,经随证加减也可用于治疗肾阴阳两虚或肾阴虚证。 

    二、典型病案举例

    1、粉剌(痤疮)案

    宋某某,女,69岁。2009年2月18日初诊。主诉:面部反复出现丘疹3年余。患者3年以来面部出现丘疹如米粒大,色红,稍感瘙痒及疼痛,此起彼伏,有时丘疹顶部化脓流水或可挤出碎米样粉汁,伴口干苦,纳差,神疲乏力,睡眠欠佳,无寒热,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沉细。诊断:粉剌(痤疮),证属阴虚火旺夹湿热,治宜滋阴清热除湿,处方: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0g,黄柏10g,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5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蒲公英15g,夏枯草15g,土茯苓15g,水煎服,日1剂,连服7天。

    2月25日二诊:服药后病情无明显改善,仍有新疹产生,舌脉如前。上方去泽泻加赤芍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5剂。

    3月1日三诊:服药后,虽无新疹发生,然病情仍无明显改善。追朔病史患者曾于1年前CT发现脑轻度萎缩,在医生指导下服“温元颗粒”,期间曾有1月未发皮疹,停药后皮疹如前。“温元颗粒”为某医院治脑病的协定方,已不生产,其主要成分有淫羊藿、巴戟天、黄柏、石斛等;结合患者目前病情,虽无畏寒肢冷等阳虚表现,但有纳差,神疲乏力,脉沉细等气虚表现,且病史已久,单纯补肾阴治疗无效,乃调整治法为阴阳双补,引火归元,兼清湿热,处方:二仙汤加减:仙茅10克,淫羊藿10克,当归10g,巴戟天10g,知母10g,黄柏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生地15g,山茱萸15g,丹皮10g,赤芍15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夏枯草15g,水煎服,日1剂,5剂。

    3月8日四诊:诉服药第2剂病情即有好转,服完5剂丘疹已全部消失,舌脉同前,嘱继续巩固疗效。随访4月均无复发。

按:痤疮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阳热偏盛,气血郁滞而发病,老年少见。本患者已病3年,伴口干苦,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弱,辨证应属肾阴亏虚兼湿热,用滋阴清热泻火法治疗无效,后加用淫羊藿、仙茅、巴戟天等温阳药,用二仙汤阴阳同调而获效,充分体现出“阴阳互根”、“阴损及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以阴得阳助则泉源不竭”等古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体会到在补阴药中恰当地加用补阳药,确实可以起到引火归元的作用。

    2、汗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案

    朱某某,女,78岁。2010年8月20日初诊。主诉:反复潮热出汗2年余。患者于2年以来,反复潮热、出汗、心悸、失眠、上热下寒、肢冷,每天因多汗需更换多次内衣,又觉背心及四肢发冷,虽夏令仍需穿长袖衣裤,否则下肢冷痛难忍,多方医治无效,伴神疲乏力,头晕耳鸣,口干苦,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数。诊断:汗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证属肾阴阳失调。治予二仙汤加减,处方:仙茅10克,淫羊藿10克,当归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生地15克,百合15克,浮小麦20克,五味子10克,煅牡蛎20克,炙甘草3克。日1剂,连服7天。

    2010年8月27日二诊:出汗和烘热显著缓解,头晕减轻,失眠好转,仍畏寒肢冷,原方加巴戟天10克菟丝子15克,日1剂,连服10天。

    2010年9月10日三诊:服药后出汗及潮热基本消失,怕冷好转,已能松解衣服,病情趋向稳定,守上方7剂。水煎服,日1剂。随访2年余,病情稳定,常自服上方加减。

    按:本例患者年事已高,神疲乏力,脉弱,既有畏寒肢冷等肾阳不足,阴寒盛于下,不能温煦肌肤的阳虚症,又有烘热多汗,失眠多梦,舌红等肾阴亏虚,阴虚生内热,虚热上扰的阴虚症,阴虚重于阳虚,故用二仙汤调和肾阴肾阳,加女贞子、旱莲草、生地、百合加强养阴作用,浮小麦、五味子、煅牡蛎敛汗固涩,初诊因汗出量多,舌红,脉细数,未用巴戟天,待出汗稍减又加巴戟天温肾阳,菟丝子补肾益精。

    3、不寐案

    李某某,女,72岁,2007年4月22日初诊。主诉:失眠3月余。患者于3个月以来睡眠甚差,难入睡,易醒,有时通夜未能眠,伴烦躁、烘热、心慌心累,时有出汗,瞬时汗即消失,虽热亦不能去衣被,纳差,口干苦,舌红少津,脉沉细。诊断:不寐,肾虚火旺、心肾不交证,治用二仙汤加味:仙茅10克,淫羊藿15克,当归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合欢皮15克,夜交藤15克,百合30克,浮小麦30克,生牡蛎30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日1剂,连服7天。

    4月29日二诊:服药后睡眠明显好转,现每晚能睡四小时左右,口干苦及心累减轻,仍有烘热,舌脉同前,原方加丹参15克、五味子15克,水煎服,日1剂,7剂。

    5月6日三诊:睡眠已基本恢复,烘热减轻,一般情况好,在原方基础上调理1月后痊愈。

    按:失眠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以至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而发病。老年人失眠则多与肾虚密切相关,其特点为在临床上除失眠外往往伴有口干苦、烘热、畏寒、多汗等肾阴阳失衡的症状,肾阳不足则心失温养,肾阴不足则心火失济,均可引起心悸失眠等症,故常治疗以二仙汤为主温补肾阳,滋肾精,泻肾火,调理阴阳,以达安神补心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