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子病,不用月子治,艾灸帮你灸走病痛!

 369蓝田书院 2017-12-21


不少的女性生过宝宝之后,多少的都会落下月子病。民间有着这样一种说法:“月子病月子里治”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月子里得了病要抓紧时间治疗,不要拖下去,从 这个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第二是指月子里得的病只能在月子里治,过了月子期就不能再治了(不容易治好),或者说只能在下次月子里才能治好,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但是有也借助意外怀孕后采用人工流产或中期引产,利用机会好好的“坐月子”的,这样无疑是雪上加霜,其结果是旧病未愈又添新病。

总而言之告诉我们月子病要及时治疗,以免日积月累下来新疾旧疾加在一起对身体造成大的伤害!


形成月子病的原因及症状


生产后的女性由于筋骨表里大开,又因出血较多和体力消耗,体内正气不足,气尚未恢复,身体抵抗力下降,若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调理,风寒暑湿等外邪便会乘机侵入人体,在月子里的恢复期筋骨逐步闭合,使风寒包入体内,难以排出,然后就会导致产后风或月子病。


  1. 妇女在月子里禁行房事,过多房事伤阴、伤精,阴精两亏导致筋骨空虚,风邪可乘虚侵入,它的主要临床症状:除了怕冷怕风,关节疼痛外,主要是浑身沉重,无力,腰酸困疼痛,不耐疲劳,部分病人伴有风湿很类风湿症状。


2.妇女在月子里筋骨腠理之门大开,气血虚弱,内外空虚,不慎风寒湿邪侵入,它在临床症状是: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头痛、昏眩、肿胀、木纳、食少乏味、小便涩少、浑身怕冷,怕风,出虚汗,活动关节疼痛,遇冷,遇风疼痛症状加重,好着衣,严重的病人夏热天穿棉衣,中医理论为“寒邪入骨”。它难治的一个原因是:妇女在月子里100天一个自然恢复期,筋骨与腠理一个合闭,可以把风湿寒邪包入体内,不得排出,病邪长期滞留于体内,损坏腠理与筋骨组织,导致严重的筋骨病。


3.因过度悲伤忧虑、迎风哭泣、情绪忧郁,容易引起肝气郁结,导致气血不畅,气血受滞容易失去营养,不慎风邪可以侵入,它的临床反应症状是:怕冷,怕风,双目失明、视物不清(散光)眼睛及眼眶疼痛、偏头痛、精神恍惚、忧郁症。活动关节疼痛之外还伴有麻木,抽搐,胀痛等因素。

4.好急噪之人,易生志火。思虑过度之人暗耗阴血,前者志火可伤阴动内风,后者阴血暗耗生内热而至血燥,中医理论为“血虚生风也就是血不养筋骨导致的一种风,也就是类风症,具体临床症状是浑身大小关节疼痛,头痛或者局部性疼,有的病人伴有怕冷、怕风现象天阴下雨浑身不适感、浮肿,严重者可导致浑身水肿,长期治疗不当,可以导致严重的产后独特性风湿病和类风湿病晚期。  

5.因产后失血过多导致的贫血,宫内淤血,造成体虚,头晕,腹痛,腰痛等症。


月子期间日常注意事项

1.环境舒适

月子房环境要舒适,不宜住在敞、湿的房间里,由于妈妈的体质和抵抗力都比较低下,所以居室需要保温、舒适。要选择阳光和坐向好的房间。

2、生活习惯

①保证睡眠质量,尽量不要看电视、书籍,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时间。

②尽量卧床、坐、站要适度。长期卧床,会使得肠蠕动减弱,造成产妇便秘;久坐会造成静脉血栓痔疮、腰酸背痛、导致水肿等风险;久站增加子宫脱垂。

③无论是春夏秋冬,尽量在用水时温度适中尽行洗脸、刷牙、洗澡或洗衣物等


3、饮食有节

勿食过寒凉、过辣、过酸、过咸、过甜、过腻、过硬等食物;做到饮食需合理,营养要均衡。


4、心情舒畅


月子期间要保持好的心情。情绪忧郁,容易引起肝气郁结,导致气血不畅,气血受滞容易失去营养,不仅对自己还对宝宝造成影响!


艾灸调理月子病


艾灸是通过艾烟里的药效以及艾热,双管齐下来对身体进行调理的过程,艾灸在热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经络穴位疏通,能促使艾叶的有效药物成分直接作用于体内深处,气至病所的同时,艾草药效也作用于病灶,使艾叶药物被充分吸收,培元固本、活血化瘀、扶阳驱寒。由此可见艾灸对身体没有任何的副作用的自然疗法,特别适合产后调理,

不仅对宝宝哺乳没有影响,还可调脾胃,使哺乳提供充足营养;那么月子期间产生的疾病(具体病症可关注公众号,有专家为您辩证)也可起到好的治疗作用。所以说艾灸是产后调理的不二之选。


月子病,如果是出满月没有多久就开始艾灸调理,其恢复也比较快。如对已落下的病根,一定坚持艾灸,灸到时间,灸到量,身体才会大变样。


推荐艾灸取穴 : 大椎、风门、命门、中脘、神阙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

艾灸方法 : 中脘、神阙穴和关元穴用艾灸做大面积施灸,时间循序渐进,由开始每天40分钟,逐渐发展到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以上,腹部可以做移动艾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