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说京城无雪可赏!表急,穿越古代去看雪

 明远小筑 2017-12-22

上一周,游公子的小伙伴们,

纷纷在朋友圈里“祈雪”

但雪花就是不来呀……

这周的节气是冬至

代表进入冬季最冷的时间,

然而,天气预报里的美女说,

这周还是没有雪!

不过,游公子找到了一个另类的赏雪方式,

那就是在中国文人的雪景山水画里看雪。

打开中国古代山水画浩瀚的长卷,

雪景山水画常与文人逸事相结合。

游公子发现在这些雪景山水画里,

一般都会有隐逸的高士做主角,

或一人踏雪寻梅,

或携琴雪中访友,或风雪兼程,

或持一竿独钓寒江之上。

传统绘画中的雪景山水,

冷寂苍茫里透着无限生机,

也寄托了人们远离尘嚣、追求宁静淡泊的心境。

也许这正是雪景山水画如此盛行的原因。

袁安卧雪

唐代的王维,

宋代的黄荃、范宽、李公麟,

元代的赵孟頫、倪瓒,

明代的沈周、祝允明、文嘉、谢时臣等,

都曾以“袁安卧雪”的故事为蓝本创作过绘画,

可见,这个典故在古代绘画中广为引用。

“袁安卧雪”的故事后来引申为成语“袁安高卧”,

指生活清贫仍然坚守节操的行为。

“袁安卧雪”的画面,

基本都是截取洛阳令前往袁安家门拜访的这一幕。

在明代画家周臣所作的《袁安卧雪图》中,

袁安的家在一处小桥旁,

屋内,袁安僵卧在床。

门前,一位小厮正在敲门,

桥上站着主仆二人,

桥的另一旁则是一众侍从牵着马,等着主人。

洛阳令下马徒步前往、在雪中矗立等待的一系列举动,

透露出招贤若渴的心情。

雪中芭蕉

王维也曾经创作过《袁安卧雪图》,但针对他的这幅画,

众人争论的并不是画作的好坏,却是其背景——“雪中芭蕉”。

而真正把“雪中芭蕉”作为独立绘画题材,并引起人们关注的,

是明代画家徐渭。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徐渭的《梅花蕉叶图》,

画中自题:“芭蕉伴梅花,此是王维画”,

表明徐渭对王维“雪蕉”的理解。

清代沈铨的《雪蕉立鹤图》和袁耀的《雪蕉双鹤图》,

与明代徐渭的“雪中芭蕉”相比,又有着另一番韵味。

两幅画作都描绘了大雪过后,芭蕉树旁,仙鹤立于树下的景象。

白雪皑皑,绿蕉苍翠,

下垂的枝叶,边缘的空白,都表现出了积雪的效果。

立于雪中的仙鹤如得道仙人一般神态清朗、自在安详,

画面生动写实,生机勃勃跃然纸上。

灞桥风雪

明代被御赐为“画状元”的吴伟,

存世画作中有一幅《灞桥风雪图》。

“灞桥风雪”被誉为“长安八景”之一。

画面中,远处,是深林回绕的古刹,

近景枯枝槎(音同“茶”,chá)枒(音同“压”,yā),

风雪中,中间一人骑驴蹒跚而过,

右侧的曲折清泉,与另一侧的陡峭山崖相互呼应,

“灞桥风雪”中的苦寒高逸,也许最能表达吴伟的心境,

不因循守旧,就像风雪中的苦吟诗人一般。

踏雪寻梅

在雪景画中,梅花也是一个常见的题材,

“踏雪寻梅”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画的美学典范之一。

《雪履观梅图》是马远关于雪景梅花的精品力作,

在这幅画作中,马远采取了对角布局的方式。

一边是大斧劈皴刷扫的雪山,

山脊平缓处的一抹白色表现出寒冬积雪的实景,

更增加明暗光影的效果。

远山对角线处,大斧劈皴的山石坚实有力,

一位持杖的高士携一书童,

站在岸边的梅花树前静静赏梅。

漫天皆白中主仆二人踏雪寻梅,

意境可谓高旷清奇。

本文转载自《中国之韵》2017年12月刊

小编 /王天姿

文 / 穆红丽

图 / 济南市博物馆 穆红丽 肖果 陈晴

美编 / 郭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