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义公共空间 —— 一种新的城市规划范式(一)

 houfour 2017-12-22


引言


如何真正把人的需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本文在传统公共空间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广义公共空间”的城市规划范式。意在强调以人的服务和交往需求为基本导向,通过建立“网络 节点”式的广义公共空间体系,来构建(或优化)城市空间组织模式,探索促进新时期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践行公共价值引导城市发展的价值观。



2016年发布的人居三”指出:全球已经进入城市世纪(全球城市化率超过55%,同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7.4%),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正成为世界性的议题。已经步入城市世纪的中国,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人民城市”,强调“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价值观。因此,如何更好地结合人的需求来推动我国新时代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是当下城市规划要大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们认为,基于“人民城市”的城市价值观,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创造和公共产品提供是激活城市价值和提升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结合城市规划的公共属性,推动公共价值导向的城市空间供给方式,进一步明确公共产品供给在城市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更好地推动公共产品引导城市发展,是城市规划响应“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任务。


1. 广义公共空间:一种公共价值导向的空间组织模式


传统公共空间被认为只是城市复杂系统中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各类公园、广场和街道;人们日常所需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也长期处于“配套服务”的角色。虽然城市规划将其界定为刚性管控的内容,但是这类城市公共产品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在经济发展至上的时代,其具体实施时经常为地方政府所忽视。


事实上,从人的群体性、社会性属性来看,上述空间场所及设施是人们长期使用、支撑城市运行的重要载体;从更高层面上看,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主要据点,是剥离了军事防卫功能之后的“城、市”二字最直接的体现。哪怕只是一个居住社区,其交通便利性、教育医疗文化设施分布情况、景观环境品质等公共性因素,也是评价该地区是否宜居的主要标准。


因此,在符合“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下,更加生活化、便利化、健康化、艺术化的公共产品和交往空间成为衡量城市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集聚高端人才、强化归属感的重要资源。如果我们从人的各类需求出发,提供更多元、更便利、更具个性化的公共产品,并在居住与就业之间建立一种更好的联系,实现人与城市友好交互的空间组织,那么人的服务和交往需求将得到进一步的满足。按照这一逻辑,广义上的公共空间体系,将会成为引导市民活动行为的空间线索,进而成为“人民城市”的核心生长逻辑,发挥更为有效的城市功能与组织作用。


图-1 广义公共空间引导下的城市生活意向


我们认为,广义公共空间体系应该满足“公共服务产品”的充足供给、“多样化创新要素”的集聚培育、“生态宜居”的环境营造。能够满足各类人群在城市中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并在就业与居住之间建立更为良好的空间联系。因此,广义公共空间应以“公共价值导向”与“促进创新与激发活力”两大原则,集成“城市公共空间、自然生态空间、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基础设施” 等公共服务要素,成为链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供全方位公共服务产品和交往空间的集成系统


图-2 人与广义公共空间的互动关系


图-3 广义公共空间构成示意


2.人性化尺度:广义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


广义公共空间在结构作用上,类似人体经络,成为人与城市(自然)对话最核心的载体,空间上采取去中心化和等级化的“网络 节点式”模式,网络的密度取决于人的健康出行距离(如10分钟步行、10分钟骑行与公共交通转换),节点的大小不再是简单的等级配置体系,而是以人口密度(就业密度与居住密度)和自然生态基底作为空间布局的主要评估要素,具体公共产品的类型与容量则取决于全年龄段人群(或特征人群)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图-4 广义公共空间模式图


广义公共空间中,各类要素依托人的行为特征构建一个综合的网络和不同尺度的集成节点,形成密致连续、空间特征多样的场所,可以是一座公园,可以是一个文化综合体,也可以是一条街道甚至是一条绿道。这一空间网络将具备五大基本特征:


一是空间尺度人性化。以人的健康出行与多元化需求作为决定城市尺度的第一准则,具有高度共享与开放性的街区将成为城市的基本肌理,街道空间成为城市最具活力的地方。


 图-5 广义公共空间——人性空间尺度


二是公共服务多样化。以慢行出行方式为主导,形成10分钟基本生活圈和高效、绿色的交通转换体系,来配置与人的日常活动需求相匹配的公共产品。多样性空间将创造更多元的公共服务产品以适应居民日益提升的生活要求。


三是空间要素特色化。绿色生态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融为一体,地貌特征与地域文化(场所)符号成为城市的特征标志。


四是先进设施集成化。即采用不断变革的先进技术,立体化集成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形成安全、便利、绿色、智慧、韧性的城市支撑系统。


五是公共管理精细化。应对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科技发展的多维性,对公共产品的开发采取刚性保障和弹性植入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城市综合建设与治理。


3.服务与创新:广义公共空间的基本任务


提供均衡充裕的服务是广义公共空间的基本任务之一,围绕公共服务与公共交通枢纽形成“公共供给”与“街区(街道)化服务”,至少可以形成数量公平、密度合理、便捷可达的公共服务体系。利用网络组织的弹性与空间预留,为未来的城市公共服务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并可根据多样人群的需求变化,度身定制特色化的公共服务和创新型公共空间。


 广义公共空间同时是激发“创新集聚”的空间基础。众所周知,创新驱动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城市生活与工作的边界逐渐模糊。创新人群和创新产业对交往空间、创业成本与环境品质具有高度敏感性,广义公共空间所提供的“网络 节点”空间模式能提供更高密度的交往空间、更加多元混合的公共产品、更具专业化特点的服务内容,可以极大的满足创新人群工作与生活的社交、服务和对城市公共环境品质的需求。


图-6 广义公共空间意向


4.广义公共空间:城市结构优化的主要脉络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总体要求由速度转向质量,由增量拓展转向存量优化,“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逻辑和“土地经济价值挖掘”的价值逻辑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我国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经过30多年的快速城市化之后,许多城市也不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空间结构性调整和扩张,好比一个成年人,骨架基本形成。


而广义公共空间则类似人体经络系统,可以不必大动干戈,进行针灸式的改造和修复。广义公共空间的针灸式植入,让城市单元变得更为小型化,让原本过于单一、大型的功能区、过于单调的空间风貌,变得更具活力、更有特色、功能和形态更为丰满。这种打通经络式的再生,将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为城市从全面扩张和推倒重来之间,找到一条走向有机更新的新路径。


在未经过充分城市化的新区,广义公共空间的空间组织逻辑,可以改变原来大功能分区、“七通一平”等建设模式,推动城市围绕人的基本需求理性、有机生长。即城市公共产品覆盖之处,就是城市进行集中、重点开发的地区。广义公共空间所界定的小而密的公共产品及其网络,一方面有利于政府集中财力、快速建设和形成全面有效的城市服务供给,为城市提供了“拎包入住”的便利性;同时也有利于在空间上将巨型城市化解为小型化、多元混合、富有活力的城市发展单元,推动城市快速健康的生长。 


5.广义公共空间:探索共享共建共治的治理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结合中央关于发展转型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日益提升的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对于广义公共空间的网络型空间骨架,涉及大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共产品属性强,投资大,回收期长,回报率较低,必然极大考验政府公共财政投入能力和市民购买服务的承受能力。因此,以何种产品、何种形态、何种方式提供公共产品,成为今后城市政府必须回答的课题。


当然,通过政府主导和多样化的PPP模式,可以适当化解压力。在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压力加大,公共服务价格提升具有较大难度的情况下,以优质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体,积极吸纳各类优良社会资本甚至是众筹参与,从而构建城市公共产品的均等化供给体系,可能会成为一段时期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所形成的多主体参与、全民共建、共同管理,将成为探索城市共享共建共治治理模式的新路径。


作者:黄卫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