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祠的文史知识 (八)| 司马后裔的来龙去脉

 七彩阳光3109 2017-12-22





《司马后裔》 

司马迁祠前的芝秀桥 / 秦宏逸摄

司马后裔一直是人们热衷探讨的一个话题。在正统的史料中,只有《汉书》就司马后裔说过一句话:“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在司马祠的碑石史料中,司马子嗣的脉络却是基本清晰的。

《乾隆韩城县志》卷十五《重修太史庙记》中这样记载:司马迁“有二子。长临,字与仲;次观,字何求。史通,临之孙也。莽为安汉公封史通。史通避莽乱,偕逢萌居蒿阳,寻迁南阳。司马徽正临嫡派……”《汉书》中的断节链条,在这里前后连贯——司马迁有两个儿子,长子司马临,次子司马观。被王莽赐封的史通是司马临的孙子。而司马徽是史通之后,属司马临的嫡系后裔。

王莽“求封迁后”却给司马后裔帮了倒忙。汉王朝对司马氏的旧怨因王莽的介人而更趋于复杂化。为躲避刘汉王朝,司马家族——史通再次蒙难,隐居河南蒿阳。后来,大约是刘秀登基后不久,司马徽又从河南迁回陕西,在老家定居。

在韩城徐村有一座司马后裔供奉的汉太史遗祠,祠堂外面的家谱碑文记载司马徽之后的司马后裔状况:“官太史者谈,作史记者子长。葬史坡而山明水秀,生临、观而子孝孙贤。史通因避莽乱,隐居蒿阳。徽为长门嫡孙,改姓同氏,返归故里,徙居徐村。坟墓先茔,不能悉志。自茂至杰,略表所知。”此碑来自同氏家庙,而冯氏家庙亦有一碑,文字与上述大同小异,记述冯世祖钊而后的状况。

由此可知,司马徽为避免因王莽赐封而带来的麻烦,将其后代改姓冯、同,并从河南迁回韩城老家。冯为长门,冯姓世祖钊应为司马徽的长子,而同姓世祖茂则应为司马徽的次子。司马家族从此远离仕途,守着祖宗应地,过起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平民生活。也正是从这时起,韩城高门塬上就多了一个由冯、同两姓人组成的村庄——徐村。徐者,续也,承续司马香火的意思。一千多年来,冯同两姓共进一个祠堂,同祭一个牌位,同扫一个祖坟,两姓之间,从不婚配。

徐村有建于明初的冯同两姓祖祠——汉太史遗祠。祠堂正中的牌位上供奉着司马谈、司马迁的神位,下面才是冯世祖钊、同世祖茂的牌位。庭内主楼联语为:“史笔壮山河英灵万代,拳忠光日月俎豆千秋。”司马后裔的拳拳忠心足以和日月争辉。庭外大门的对联为:“族聚韩塬枕山带河一片地脉光先业,姓分司马绍开永德万卷书香启后昆。”上联说的是司马家族两千六百年聚居韩塬的“先业”,后一句则明确说明冯同是“姓分司马”不忘先祖的“后昆”。大庭外墙的砖刻联语为:“梁东绵似续入泮力田莫负黄熊世业,芝西溯渊源承先启后敢忘司马明禋。”入泮力田,说白了就是让子孙好好读书,好好种地。这恐怕是司马徽从河南迁回时对儿孙的嘱咐,也成了冯同后代遵守的家规。从此,司马家族再也没有过“入相出将”的辉煌,他们保留的只是对司马远祖的一片忠诚。




司马祠的文史知识连载目录

《太史丰碑昭世人》

《殷济立祠》

《尹阳塑像》

《九九台阶》

《八卦墓冢》

《献殿石刻》

《司马祖茔》

《司马后裔》

⑨《法王行宫》

⑩《三义士墓》

本文来自司马迁史记博物馆的《毓秀龙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