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前寂寞逝后灿烂一一青籐白阳特展观后感

 laobing719 2017-12-22

我一直在想,如果要效仿电影《Loving Van Gogh》,拍一部中国的梵高,有多少中国画艺术家愿意投入其中,用柔软的毛笔,绘制数万幅花卉山水,以黑白的色调,写意的手法,展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伟大艺术家,号称青籐道人的徐渭?

电影《Loving Van Gogh》的拍摄历时七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125位油画家,临摹梵高数百幅作品,手绘62450幅油画,并以八百多封信件内容,讲诉了梵高的精神世界和他的艺术成就。在观看此部通过油画风格,试图为我们探索梵高的精神世界和死亡之谜的电影巨作时,我一直在想,如果要效仿此片,拍一部中国的梵高,有多少中国画艺术家愿意投入其中,用柔软的毛笔,绘制数万幅花卉山水,以黑白的色调,写意的手法,展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伟大艺术家,号称青籐道人的徐渭?

《Loving Van Gogh》里面有无数经典台词,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In the life of the painter, death may perhaps not be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不过,对于自杀过九次的徐渭来说,死亡于他,就象在世态炎凉的尘世艰难生存一样,一点都不容易。命途多舛,遭遇坎坷,晚年悲苦凄凉,形影相吊的徐渭,最终穷饿至死,真正家徒四壁,一无所有,身下是杂乱无章的稻草。门外,是那副流传千古的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然而,在他逝后四百多年的今天,站在一幅又一幅挥洒放纵、惊世骇俗的泼墨写意画与奔放喷涌的狂草立轴面前,观者完完全全被他的艺术高度所深深折服。那个半生落魄已成翁的大才子,留给后世的作品及其影响,已足可以称之为“富可敌国”。是他,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书写强烈思想情感的最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随意控制笔墨以表现情感的写意花鸟画技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由此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大写意画派的先河,为唐宋以来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南京博物院于2017秋季特别主办的青籐白阳(即写意花鸟画史上的泰山北斗徐渭与陈淳)画展,以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杂花图》为主角,汇集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借展藏品,一共七十三件书画精品,全面展示“青藤白阳”书画艺术的完整面貌与发展源流。展览分为“活水来”、“浩汤汤”、“天际流”三部分。

“活水来”即源头,揭示了陈淳、徐渭书画艺术的“活水”滋养: 吴门画派、明代院体、浙派以及明代中期在南京地区兴起的“逸格”画风。如沈周《花鸟图册》、《玉楼牡丹图》,林良《秋坡聚禽图》,周臣《柴门送客图》,张路《鹰兔雪景图》以及文徵明的《冰姿倩影图》、《斗鸡图》和《仿米云山图》等等。

“浩汤汤”则集中展示了陈淳、徐渭的代表作品,其中,南京博物院18件镇院之宝中唯一的书画作品徐渭《杂花图》与天津博物馆的陈淳“绝笔”《罨画山图卷》首次合璧完整展出;苏州博物馆馆藏的两幅“青藤”巨幅作品《咏剑》、《咏墨》也首次在南博亮相,涉及立轴、手卷、扇页等多种形制。

下篇《天 际 流》展示受到陈淳、徐渭绘画风格影响的自明代中后期至清代晚期画家的作品,如陈栝、周之冕、倪元璐、王铎、朱耷、石涛、高凤翰、李鱓、郑夑、吴昌硕等人的精品力作,犹如流向天际的长江之水,源远流长。明末以降,清代的八大、石涛、扬州八怪,海上画派的赵之谦、吴昌硕,至现代画家齐白石、潘天寿等卓有成就的大家,无不是从陈淳、徐渭画中汲取养分、获得灵感。其画风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郑板桥自制一印曰“徐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更是“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徐渭大写意作品令人惊叹。其笔下的四时花木,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将牡丹之雍容、紫薇之隽秀、竹子之萧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洁的神韵刻画的入木三分,令观者如临其境,如触实物。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在其展览序言写道:“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在表现内容上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通过画作宣泄对人生苦痛的愤懑和对世事不公的抗辩,重’意’而轻“形”,笔墨纵横驰骋,墨色淋漓,以浓破淡,苍润相间,趣味十足。似乎上天就是要让他把心中郁积的不合时宜的情绪放进书画中去,墨色、水韵、线条,是他喜怒哀乐的嘴脸,他的艺术已超越了中国画的题材与技法,进入了物我合一的宣泄喷涌式的画境。”

作为南京博物院18件镇院之宝中唯一的书画作品,《杂花图》卷展示了中国写意花鸟技法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了徐渭对水墨酣畅淋漓的运用。在十余米的长卷中,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等13种花卉蔬果,在徐渭的笔下恣纵率意、高潮迭起,有如一曲交响乐般波澜起伏的宏大乐章,是画家以狂草入画的大写意典范之作,也是画家激烈狂放人生情怀的真实反映。

与徐渭的出身背景与人生经历适正相反的白阳山人陈淳,同样是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大师级人物。他出生于官僚世家,衣食无忧,畏于仕进,则优游林泉,流连诗酒。作为吴门正宗,文徵明嫡传的弟子,他并非亦步亦趋地传承老师的技艺,而是选择了追逐自我,放飞心灵的艺术之路,在艺术实践上以淡泊、旷达的人生观和放逸不羁的性格,与文氏画风“礼貌”地保持若即若离。他的作品不受吴门主体画风的约束,而是用洒脱的艺术风格“另类”地延续着吴门画派。读其画,思其人,陈淳应该称得上是随心随性的真名流了。

此次展出的《罨画山图》,是陈淳生命最后一年(1544)的夏末所创作。这幅近五米的长卷,气势滂薄,令人震憾。陈淳用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开创的云山画法,以迅疾畅快的运笔、淋漓恣肆的水墨,将江南秋山之烟雨空蒙、变幻莫测的景象融化在笔端纸上,笔墨肯定,气势如虹,一气呵成。卷尾行书自题,醇厚自如,与画浑然天成。

画展中还有八大的《水木清华图》,郑燮的《荆棘丛兰图》等精品,从中可以看到青籐白阳开创的大写意画风之影响流被,令人印象深刻。

离开展厅,回眸入口处的徐渭狂草书法大立轴,不由想起梵高《盛开的桃花》上面的题句:“只要活着的人还记着,逝去的死者就不会死去。”青籐白阳特展,很好地为这句话做了注脚。

作者言论自由,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