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了一辈子,他把金鱼画活了!

 伯乐书香小屋 2017-12-22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画坛,

汪亚尘的金鱼、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

并称“画坛三绝”。可时至今日,

“金鱼先生”汪亚尘竟是谜之存在,

“数条金鱼”的价格不及齐白石“一只虾”,

更不敌徐悲鸿“一匹马”。

虽然汪亚尘的作品

在市场价值上不像徐悲鸿、齐白石等人

有着惊人的天价,

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的艺术价值。

他笔下的金鱼彩墨兼备,

更是被徐悲鸿称为“中国的第一笔”

汪亚尘 《拟虚谷松鱼图》

至于为什么会画起金鱼,

这也是别有原因的,

汪亚尘极为欣赏清末的海上画家虚谷,

称虚谷的画“气息浑厚,

风格高古兴雅,冷峭隽美”。

虚谷很喜欢画金鱼,

便引起了汪亚尘画金鱼的动机。

《百鱼图》

他在新华艺专任教时期,

每年寒暑假都要去无锡荣巷岳父家小住几周,

园中养了的各种各样的金鱼,

足足有十几大缸,

汪亚尘经常留心观察它们,

他还自己弄来一个玻璃缸,

把金鱼养在缸中,

先用西画方法进行速写,

然后再用国画笔意写出金鱼的姿态,

使它们活现在纸幅间。

经过对金鱼生活习性、活动姿态

多年的观察与研究,

汪亚尘笔下的游动的鱼甚至

可清晰地分出远近、高低、虚实。

在墨与彩色之间宁静得体,栩栩如生,

悠哉游哉、红鳞碧藻、水光尾影,

达到雅俗共赏之妙。

《鱼乐图》

《鱼乐图》取高远透视的角度,

画一群细长的柳条鱼,所见多为鱼脊,

结队而来,形态各一,活泼可爱,

造型显受任伯年的影响,

生动、有趣则又带上鲜明的“汪氏”风规。

《睡莲金鱼图》

《睡莲金鱼图》中,

画面上睡莲初开莹秀,着色淡雅怡人,

所绘金鱼活泼清新,

形态简练嬉戏于水清趣动人。

《睡莲金鱼图》局部

此图的睡莲以花青加青绿没骨点画,

淡色点叶,重色勾筋,

莲花则用橘黄和纯白点染,草绿点芯,

浮萍和水草则用淡彩碎点,

使之缥缈虚浮若隐若现。

《睡莲金鱼图》局部

而金鱼则分别用丹朱和水墨勾写,

写红鱼三条,墨鱼两尾,

活灵活现,形貌传神。

《睡莲金鱼图》局部

其鱼头呈方形,尾鳍透明,

以尾定势,轻灵舒缓,婀娜多姿。

再加大胆地点睛,因而更具立体感。

整幅图画用笔老辣,姿灵而又含蕴,

笔笔送到而静气随之,

色墨交融,疏密有致。

《睡莲金鱼图》局部

但漫长而艰辛的中西融合之道,

还是要走,

怎么走?

这是个问题!

游鱼

作为中国第一代的油画家,出生于

19世纪90年代的汪亚尘从《芥子园画谱》入手,

从家乡杭州到上海,

一步步的转入到西洋画的学习创作中,

后在东京美术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学习。

1943年作 清池鱼影

1915年,年仅21岁的汪亚尘

与陈抱一等人筹办了中国第一个画会组织

——东方画会,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汪亚尘越来越觉得自身的水平有限,

这就促使了他第一次出国深造。

九如图

1916年,汪亚尘东渡日本,

并且在次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

学习西方绘画和理论。

鱼乐图

从东京学成回国之后,

首先在思想层面改变了汪亚尘,

尤其是为他打开了西方艺术世界的大门,

此后欧洲就一直成为汪亚尘心中的艺术圣地。

春波鱼乐图

“去欧洲惟一的愿望,

就是想再用技术上的苦功,

并不想做镀金画家!

技巧未练达的画家,

若说到欧洲去一次便成为大师,

那么,一只狗,

到西洋去一趟,便可变成麒麟咧!

这是奇谈,这就是名言。”

汪亚尘在自传中写道。

花卉游鱼图

1947年,汪亚尘赴美国考察美术,

先后受邀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执教暑期绘画班,

教授花鸟鱼虫,介绍中国画,

这期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夫人杰奎琳

还曾拜汪亚尘为师而学习中国画。

1946年作 临池鱼乐

回国之后的汪亚尘

并没有按照既定的安排继续创作油画,

而是投身到中国画的改革中去。

金鱼

汪亚尘的选择就是后来让他家喻户晓的

——花鸟虫草题材的创作。

1940年作 鱼乐图

尤其是在金鱼题材的创作中,

汪亚尘几乎是以西方静物写生的手法布局,

假以水墨渲染,

最终成就了“金鱼先生”的美名。

金鱼荇草

历经艰辛的改革之路终于完成,

汪亚尘别开生面的油画金鱼,

其中意趣生动的画面效果,

足见他的匠心所在。

相信,这位被时代遗忘的“金鱼先生”,

被市场低估的天才画家,

在未来的某一天,

一定会绽放属于他的光彩!

责任编辑:子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