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濮语解读——第五卷中山经(一)

 动力实体能 2017-12-23

    第五卷.中山经.

    薄山.甘枣山

  

 

 

    中山经薄山[1] 之首,曰甘枣之山[2],共水[3]出焉,而西流注于河[4]。其山多杻木[5]。其下有草[6]焉,葵本而杏叶[7],黄华而荚实[8],名曰箨[9],可以已懵[10]。有兽焉,其状如鼠而文题[11],其名曰㔮[12],食之已瘿[13]

注释:[1]薄山:指条山山脉,在山西蒲州东侧。今称中条山。濮语“条”读薄。

      [2]甘枣山:甘枣读嘎照,指阳山。“甘枣山”的解读实际已成为“嘎照照”或“嘎山山”的病句。

      [3]共水:指勾水,即西候渡水。濮语读渡为勾。

      [4]河:指黄河。

      [5]杻木:指言官氏族,今谐音传承为六官寨氏族。

      [6]草:本指移民,但在此指刺疙瘩氏族。

      [7]葵本而杏叶:北山的习夷。

      [8]黄华而荚实:黄坡寨的姜氏。今称黄洛的姜氏。洛,即寨。

      [9]萚:指妥鲁则柯氏,即中央氏。

      [10]可以已懵:夏过的核心氏族。懵,读梅,指核心。

      [11]鼠而文题:板上的区氏族。即苗族。板上,今仍有遗存地名。

      [12]㔮:指侯氏。

      [13]食之已瘿:古老的小侯氏族。瘿,读伊,指小。

译文:中山第一列山系是蒲山山脉,头一座山叫阳山,西侯渡水从山间流出,向西流入黄河。山的西面住着六官村氏族。东面住着刺疙瘩夷、北山的习夷、黄洛的姜氏,名叫中央氏,是夏国的核心氏族。有一个氏族,是板上的苗族,名叫侯氏,是古老的小侯夷。

       《山海经》濮语解读——第五卷 <wbr>中山经 <wbr>(一)

              濮语读为㔮的侯氏苗族用镰刀剃头      

 

     历儿山

 

    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1]。其上多橿[2],多櫔木[3],是木也,方茎而员叶[4],黄华而毛[5],其实如楝[6],服之不忘[7]

注释:[1]历儿山:今仍称历儿山,在芮城县阳城镇北面。实际解绍阳城镇。

      [2]橿:指焦氏族。   

      [3]櫔木:指任官氏, 又称任土目氏族。今称任氏。

      [4]方茎而员叶:统治部落的大氏族。

      [5]黄华而毛:东历儿山的管理氏族。

      [6]其实如楝:实际称为任氏。

      [7]服之不忘:山区的补华,即山区的华胥氏。

译文:由阳山往东二十里,有座山叫历儿山。山的西面住着焦氏,住着任土目氏族。这个土目氏族,是统治部落的大氏族,是东历儿山的管理氏族,实际称为任氏,是山区的华胥氏族。

 

     渠猪山

 

 

 

    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1],其上多竹[2],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3]。其中多豪鱼[4],状如鲔[5],赤喙尾赤羽[6],可以已白癣[7]

注释:[1]渠猪山:指尖角山。渠,指角;猪,指尖。在阳城镇杜庄北面。实际介绍杜庄。

      [2]竹:指尖角氏族。竹同猪音,指尖。

      [3]河:指黄河。

      [4]豪鱼:指郝夷,属游牧部落的姓氏。

      [5]鲔:指南,杜庄的古称谓。鲔即渭,东南西北的“汾渭洛武”,对应春夏秋冬的“梅杜苏洗”。

      [6]赤喙尾赤羽:游胡夷的游牧支系。

      [7]可以已白癣:夏国的鲜卑夷。

译文:由历儿山往东十五里,有座山叫尖角山。山的西面住着尖角氏族,尖角水从山间流出,向南流入黄河。这里住着郝夷,是南尖角村游牧胡的游牧支系,是夏国的鲜卑夷。

 

     葱聋山

 

 

 

    又东三十五里,曰葱聋之山[1],其中多大谷[2],是多白垩[3],黑、青、黄垩[4]

注释:[1]葱聋山:指草坡山。

      [2]大谷:指塔儿园氏族。

      [3]白垩:指大柏峪氏族。

      [4]黑、青、黄垩:黑垩,指风伯峪;青垩,指东面的石鹿峪;黄垩,指王官峪。黑读哼音,指风。

译文:由尖角山往东三十五里,有座山叫草坡山,住着塔儿园氏族,还住着大柏峪、风伯峪、石鹿峪和王官峪氏族。

 

     涹山

 

 

 

    又东十五里,曰涹山[1],其上多赤铜[2],其阴多铁[3]

注释:[1]涹山:指滑山,又称陡岭。

      [2]赤铜:指东草坡氏族。

      [3]铁:指解州氏族。解,汉语必须读xie音,才能对应濮语的tie音。

译文:由草坡山往东十五里,称为滑山,山的西面住着东草坡氏族,北面住着解州氏族。

 

     脱扈山

 

 

 

    又东七十里,曰脱扈之山[1]。有草焉,其状如葵叶而赤华[2],荚实[3],实如棕荚[4],名曰植楮[5],可以已癙[6],食之不眯[6]

注释:[1]脱扈山:指中留山。在山西运城市夏县东侧。

      [2]葵叶而赤华:指康家坪山。

      [3]荚实:指景氏族。

      [4]棕荚:指景岭。

      [5]植楮:指景睢氏。濮语读睢为崔,谐音楮。

      [6]可以已癙:夏国的共工夷。

      [7]食之不眯:古老的天人氏族。眯,指天,补眯指天人氏族。

译文:由滑山往东七十里,有座山叫中留山。有一个移民氏族,是康家坪山的景氏族,实际住在景岭,名叫景睢氏,是夏国的共工夷,是古老的天人氏族。

 

     金星山

 

 

 

    又东二十里,曰金星之山[1],多天婴[2],其状如龙骨[3],可以已痤[4]

注释:[1]金星山:指半岭。金,指岭;星,指半。

      [2]天婴:指七峪和七草沟氏族。七,读照,又称天照,所以七峪被译为天婴。

      [3]龙古:指埝沟氏族。

      [4]可以已痤:夏的照夷。痤,读zhuo,与照谐音。

译文:由中留山往东二十里,有座山叫半岭,住着七峪和七草沟氏族,属埝沟支系,是夏国的照夷。

 

     泰威山

 

 

 

    又东七十里,曰泰威之山[1]。其中有谷,曰枭谷[2],其中多铁[3]

注释:[1]泰威山:指前南岭,今称前岭。

      [2]枭谷:指解国。解,读谢,濮语读铁。枭、谢谐音。

      [3]铁:指解氏族。

译文:由半岭往东七十里,有座山叫前岭。这里有一个国家,叫解国,住着解姓氏族。

 

     橿谷山

 

 

 

    又东十五里,曰橿谷之山[1],其中多赤铜[2]

注释:[1]橿谷山:指西沟山。在毫清河与沇河交汇处的古城镇。

      [2]赤铜:指坪沿庄氏族。

译文:由前岭往东十五里,有座山叫西沟山,这里住着坪沿庄氏族。

 

     吴林山

 

 

 

    又东百二十里,曰吴林之山[1],其中多葌草[2]

注释:[1]吴林山:指王屋山。王屋山原称王官山,濮语读官为乌,读王为蔺,读王官为乌蔺,被译为吴林。今之山名,王为意译,官为音译。

      [2]葌草:本指兰姓移民,此处指济源移民,济源切音为葌。

译文:由西沟山往东一百二十里,有座山叫王屋山,住着济源移民。

 

牛首山

 

 

 

    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1]。有草焉,名曰鬼草[2],其叶如葵而赤茎[3],其秀如禾[4],服之不忧[5]。劳水[6]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7],是多飞鱼[8],其状如鲋鱼[9],食之已痔[10]

注释:[1]牛首山:指神农山。神农读鸟(lao)(si),谐音牛首。

      [2]鬼草:指古漕沟氏族,今称古沟氏族。

      [3]葵而赤茎:北面的游牧部落氏族。

      [4]其秀如禾:实际是牧羊氏族,今称羊沟氏族。

      [5]服之不忧:山区的北部氏族。

      [6]劳水:指罗河。

      [7]潏水:指沙石河,今称逍遥石河。潏,读jue,指沙石。

      [8]是多飞鱼:这里住着东逯夷。

      [9]鲋鱼:指东逯夷。飞、鲋都指东。

      [10]已痔:指开阔地、平原地区的氏族,一般都梓桐或桐梓。今称紫陵夷。

译文:由王屋山往东北三十里,有座山叫神农山。有一个游牧氏族,名叫古漕沟氏,属北部游牧部落的支系,实际是牧羊氏族,是山区的北部氏族。罗河水从山间流出,向东南流入逍遥石河,这里住着飞夷,实际是东逯夷。是古老的紫陵夷。

 

     霍山

 

 

 

    又北四十里,曰霍山[1],其木多榖[2]。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鬛[3],名曰朏朏[4],养之可以已忧[5]

注释:[1]霍山:指牧羊之山,今称贺山。有遗名贺洼,在太行山丹河流域。今因景区青天河而著名。

      [2]榖:指谷坨和郜疙塔氏族。郜疙塔,原称郜仡。

      [3]狸而白尾有鬛:山区的丹河牧族。狸,读嶷(lei),指山区。白尾,读博拉溢,指红河,今称丹河。

      [4]朏朏(kuku):指郜仡氏。与夏姓同宗。

      [5]养之可以已忧:相同于夏国的北部夷。养,读伊,指同。

译文:由神农山往东北四十里,有座山叫贺山,这个管理区住着谷坨和郜仡氏族。有一个氏族,是山区的丹河牧族。名叫郜仡氏,相同于夏国的北部夷。

 

     合谷山

 

 

 

    又北五十二里,曰合谷之山[1],是多薝棘[2]

注释:[1]合谷山:指火国南山,简称火国山、火山。也称火照,照,指山。今称火皂岭。

      [2]薝棘:指掌部落,即疙角掌部落。薝,指掌;棘,指纪,即部落。

译文:由贺山往东北五十二里,有座山叫火皂岭,这里住着疙角掌部落氏族。

 

     阴山

 

 

 

    又北三十五里,曰阴山[1],多砺石、文石[2]。少水[3]出焉,其中多雕棠[4],其叶如榆叶而方[5],其实如赤菽[6],食之已聋[7]

注释:[1]阴山:指坤山,也称昆山、莽岭。今称王莽岭。

      [2]砺石、文石:牛氏、水氏。

      [3]少水:指奢水,即黄水。

      [4]雕棠:指胖(mang)泥,后演变为莽岭。这里指莽岭氏族。

      [5]榆叶而方:榆树沟夷的统治氏族。

      [6]赤菽:指簸箕不铁。赤菽,指簸箕;不,指湾;铁,指解氏族。

      [7]已聋:山区夷。

译文:由火皂岭往东北三十五里,有座山叫王莽岭。住着牛氏、水氏。黄水从山间流出,河畔住着莽岭氏族,属于榆树沟夷的统治氏族,实际是簸箕湾的解氏,是古老的山区夷。

 

     鼓镫山

 

 

    又东北四百里,曰鼓镫之山[1],多赤铜[2]。有草焉,名曰荣草[3],其叶如柳[4],其本如鸡卵[5],食之已风[6]

    凡薄山之首,自甘枣山至于鼓镫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冢也,其祠礼:毛用太牢之具,县以吉玉[7]。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8],县婴用桑封[9],瘗而不糈。桑封者,桑主[10]也,方其下而锐其上,而中穿之加金[11]

注释:[1]鼓镫山:读勾邓山,指鹤镇山,今称鹤壁。

      [2]赤铜:指平原氏族。

      [3]荣草:指罗氏移民。

      [4]柳:指僚lao族。

      [5]鸡卵:读革哼,指【亻革】羿人。

      [6]已风:指东部夷。

      [7]县以吉玉:敬以璧玉。

      [8]羊:指瑒chang玉,祭祀用的玉。此期的瑒玉的规格较小,可以用其他玉套加封。

      [9]县婴用桑封:用信封密闭。县婴,指密闭。

      [10]桑主:指信封玉,相似于琮。主、诸,指封。

      [11]中穿之加金:中空加盖。

译文:由莽岭往东北四百里,有座山叫鹤镇山,住着平原氏族。有一个移民氏族,名叫罗氏移民,是僚族支系,实际是【亻革】羿人,是古老的东部夷。

    综观中山第一列山系,从阳山到鹤镇山,共十五座山,延绵六千六百七十里。其中历儿山是宗山,祭祀时用太牢礼,供奉以璧玉。其余十三座山,用一瑒玉供奉,用信封密封、掩埋而不用食物。信封是一种信玉,下方而上尖,中空并加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