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好,老师们好!今天我给大家讲骆越桂濮文化。为什么我要说是洛越的桂濮文化而不是骆越文化?因为骆越这个称谓是在秦汉时期才出现的,而不是古濮文化时期出现的。桂濮的“桂”字在濮文中是将濮文的“箭”字立着写,读二者读音相同,读ge音,汉语音译为“桂”,实际上这个字是指南方。其字形如“小”,但为了美感,一些整理为图案的“桂”字像“水”,如下图:  桂濮文化与洛越文化不同,桂濮文化是商周之前的文化,属夏朝濮文化体系,尽管在商周时期受到商周文化的影响,但还是尽可能多的保存了濮文化文字的传承。目前所发掘的濮文刻文最多的就是桂濮文化刻文。 《山海经》对桂濮僚族的介绍篇幅也比较大,开篇就从桂濮的纹身氏族说起,所以桂濮之疆就是南方最大的狌疆,“狌”的含义就是指纹身、刺绣。这就是所谓的濮越人的纹身断发习俗。《山海经》杻阳山一文述,濮人的杻氏族着短衣如胡族,常用家支标记纹身。既擅于种植,也喜欢狩猎。  面部刺青的 狌狌氏族
过去人们在描述瑶族有语言无文字的同时,也将濮僮之称的原住民带在其中了。实际上瑶族也好,濮族也好,他们都是使用夏濮文的族群,说他们没有文字是站不住脚的,最近广西出土和出水这么多濮文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桂濮地区属于百濮南部地区。百濮的区域包括贵州中部、湖南全境和广西全境。其人口众多,部落林立。就桂濮地区而言,基本上一个较大的集镇就是一个部落,而最后将其统一的部落才用上了上述的“桂”字符。在夏朝时期,邕江有一个部落,称为邕溪部落,部落之王使用的剑指是一把骨制剑,也就是因为骨剑的不锈,我们才了解到没有青铜和铁器的时代的状况。骨剑上刻着“邕溪之王佩剑”,其读音为yongqi zhi wa pei mo。我以前说过,“贝”字镂空为“佩”,这个观点在此剑的刻文中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邕溪之王佩剑(应将剑立着读) 刻文中“邕”的构字是“三合水”,与汉语的构字有别,“溪”字的两竖原是两点,“之”是用“至”字表达的。 桂濮族群的文化主要是种植文化,有许多远古的种稻文化的痕迹,但是文物上的图案是需要用濮文来解译的,如种稻的祭拜柱上有一个图案,读为qieshe,读音与“且舍”二字的读音相同,但它是指“种祭”(是倒装句)。每年开播的时节(严格地说,应是插秧的时节),濮僚民族都要举行祭祀,称为种祭。  种祭柱上的“种祭”二字(实际排列是“祭种”,濮语是宾谓结构。) 由于桂濮文化有较完整的保存,才为我们留下了《百舍建国》、《平果告示》、《漏江部落》、《乐平瑶僚》、《荔浦沙镇》、《导溪秀溪》、《贵舍河镇》、《贺江丰沙》、《云舍苍丘》等诸多的古史资料。这些资料,一部分是从古籍文献还原的,一部分是从出土的石刻濮文解读而来的。特别是平果县出土的《平果告示》,该篇刻文不但反应了古代平果人对码头卫生的整治情况,还表明平果县的“平”字是指“邳”,即小城镇。如今广西地区已经陆续公布了许多桂濮刻文,网友们可以试着对其进行解读。 目前有学者认为骆越桂濮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源头,这种观点也过于极端,我只能说,这位学者可能是不知道什么叫濮文化。桂濮文化只是华夏濮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应用存在着濮文化发展的分支问题,一些文字的整理简化还不够理想。并不是严格的按照六划原则来规范字形。 今天就讲到这里,些些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