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龙涎·作家专栏】尚永琪老师:狮象之争——狮子文化溯源之二十三

 RK588 2017-12-23

莲花上的狮子——内陆欧亚的物种、图像与传说 

以狮子影像东来之路为主要线索,将雄猛的狮子与宁静的莲花相牵,将智慧与慈悲相连,讲诉欧亚文化交流中宽厚相容的一面。



狮象之争

——狮子文化溯源之二十三

尚永琪


大象是动物界的庞然大物,狮子是草原上的威猛王者,能冒犯它们的动物,屈指可数。而它们之间呢,自然也是各有所惧,狮子要想围猎大象,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那神殿柱子一样粗大坚硬的象脚、灵活的长鼻子和尖锐的象牙,不是轻易就能对付得了的天然利器。


在今天的非洲草原上,当象群到水塘喝水的时候,那些像大猫一样用舌头舔水喝的非洲狮们,也都会慌慌张张地躲到一边去——古代的亚洲狮自然也是如此。


山西太原出土的隋代虞弘墓石椁浮雕的第6块椁壁图案,就是武士——也可能表现的是萨珊波斯国王骑象猎狮的场面,由此可窥见大象面对狮子进攻时的英勇与镇定。


第6块椁壁图案

这块石椁壁上部大图案内为一人乘象猎狮的场面,共有3只狮子扑向骑象武士,场面异常紧张危险。


猎狮者骑在大象背上,头戴花冠,波状长发披在肩后,深目高鼻,胡须浓密。他两手各握一把长剑,两剑之首为圆环形,无剑格,剑身细长,左手之剑是剑尖朝下立在身后,挡住一头从身后扑上来的雄狮;右手之剑高举过头,扭首回身,奋力向后部的狮子劈过去。


骑象体形高大,四腿如柱,长卷高鼻,挡住前方扑过来的一头狮子。


画面上的第三只狮子位于大象右侧,狮尾倒卷到腹下,正狂奔而来,向象的前腿咬过去。狮子的后面,一只猎犬四爪腾空,跃起来扑咬狮子的后腿。场面残酷激烈,惊心动魄。


当然,狮子王的威风也绝非徒有虚名,至少在亚洲地区的古代传说中,大象对狮子的畏惧是可以用“屁滚尿流”来形容的。佛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19中的一个故事说,僧人们为了惩戒吝啬刻薄的皇家驯象师,故意穿上狮子皮做的皮鞋站在上风口,结果原本温顺从容的皇家大象,闻到狮子皮的气味后惊慌失措,连驯象师都无法抑制大象心惊胆战的狂奔。由此可见大象是如何地怕狮子。


中国古代的战场上,曾有好几个用假狮子打败大象军队的战例。据《宋书》卷76《宗悫传》记载,公元445年,南朝刘宋将军宗悫率大军讨伐林邑国(今越南中部的一个古代小国),林邑王倾举国之力对抗。他的战士们骑着大象,所向披靡、势不可挡,宗悫大军伤亡惨重。正在全军懊丧之时,宗悫想到狮子威服百兽,大象自然也会怕狮子的道理,于是让士兵们制作了狮子的形象抬上了战场。果然,遇到宗悫的假狮子战队后,林邑王的真大象战阵,一改往昔的勇猛与淡定,惊慌失措、狂奔不已。


这种骑象战斗的军队编制,一般都是“乘象而战,每一象,战士百人”,就如现代的装甲部队与步兵的配合一样,象阵内是密密麻麻的步兵。大象一慌乱奔逃,顿时就阵脚大乱,自相踩踏,死伤无数。宗悫乘势追击,一举平定了林邑国,劫获珍宝无数。


清代学者赵翼的著作《陔余丛考》卷40中考证说,唐代大将朱滔也曾学习宗悫,在大丝帛上绘狮子的形象,让士兵蒙在身上冲锋陷阵,使得敌方战马受惊,从而一举破敌。而明代大将张辅在1407年远征安南(今越南)时,也画上狮子的形象,蒙在战马身上,冲击敌方的大象阵,使得对方大象受惊,战阵崩溃。


关于狮子征服大象的事情,《法句譬喻经》卷3《忿怒品》还讲述了一个释迦牟尼五指化作狮子制服醉象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佛教美术中被频繁表现的母题之一,收藏与印度政府博物馆的一件2世纪的圆形石灰石浮雕,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一故事发生的场景。


释迦牟尼从容面对醉象

这个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释迦牟尼早期在摩揭陀国的耆阇崛山(在今印度大陆贝哈尔州拉查基尔东南)传道的时候,国王阿阇世王和婆罗门提婆达多都想把佛教打压下去,虽然国王下令民众不得信奉佛教,也禁止给僧人们施舍钱物,但是佛陀的影响还是与日俱增。


要从源头上遏制佛教,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伤害佛陀、驱散他的弟子们,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终于有一天,舍利弗、目连、迦叶、须菩提等这些佛陀最得力的弟子远行到其他国家去传教,只有佛陀跟500个弟子留在耆阇崛山中。


提婆达多知道此时佛陀势单力薄,有机可趁,于是就同阿阇世王商议说:“佛陀的诸弟子现在已经东奔西散啦,身边只有500弟子。愿王明日请佛入城。我将500头大象用酒灌醉。等佛陀入城后,就把这500头醉象放出去,一定会把佛陀和他的弟子们尽数踏杀。”阿阇世王闻之,欢喜异常。就到佛所住的耆阇崛山稽首作礼,邀请佛陀说:“明日设微薄的施舍法会,请世尊和弟子们屈驾到王宫内进食。”佛陀对国王与提婆达多的阴谋早就了然在胸,于是也不动声色地答应了国王的邀请。


第二天,当佛陀与500弟子刚刚进入城门不久,提婆达多就将500头醉象放了出来。这喝醉了酒的500头大象血脉膨胀、横冲直撞,长鼻子里发出狂暴躁动的喷鸣之声。


醉象所到之处,裂壁断树,毁屋坏城。大街上,行人惊慌失措、纷纷躲避。佛陀刚走到王宫北门外,就遇见了狂奔的象群,释迦牟尼从容镇定,站在当街,举手分开五指,化作5头勇猛无比的雄狮,一起发出狮子吼,震天动地。狂奔的醉象群闻此狮吼,瞬间身体酸软,屈膝伏地,颤抖不已一场危难顿时在佛陀的法力面前烟消云散。


看来,至少在佛经的故事中,狮象之争最终的结果自然是狮子获胜的。隋代来华的天竺僧人阇那崛多翻译的佛经《佛本行集经》卷14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美丽无双的雌老虎寻找夫婿的故事。大象、野牛、狮子等纷纷前来应聘,结果,狮子还是战胜野牛、大象,成为老虎家的夫婿。

大白象应聘面试所说的偈言是:

我是雪山大象王,战斗用我无不胜。

我既有是大威力,汝今何不作我妻。


美丽的老虎不为所动,拒绝了大白象,她回复大象的偈言是:

汝若见闻师子王,胆慑惊怖驰奔走。

遗失屎尿狼藉去,云何堪得为我夫。


  可见,大白象这样的庞然大物,在老虎妹妹眼里,就是个怕狮子的胆小鬼,一听到狮子来的风声都会屁滚尿流,自然不能做她的夫君。而前来应聘的狮子王就有百分百的胜算了,它所说的偈言是:

汝今观我此形容,前分阔大后纤细。

在于山中自恣活,复能存恤余众生。

我是一切诸兽王,无有更能胜我者。

若有见我及闻声,诸兽悉皆奔不住。

我今如是力猛壮,威神甚大不可论。

是故贤虎汝当知,乃可为我作于妇


这个狮子王不但是底气足,说辞也是滔滔不绝,先夸自己的鬃毛巨首好身材,再夸自己不可战胜的好武功,还不忘吹一下自己震天动地的“狮子吼”——这样的狮子王,自然是老虎妹妹心仪已久的,所以她的甜甜回答是:

大力勇猛及威神,身体形容极端正。

如是我今得夫已,必当顶戴而奉承。


在老虎妹妹的眼里,狮子王是个威猛有派的帅哥,正是自己要低眉顺眼侍奉的夫君。


其实,就动物的威慑力来讲,老虎确实也是怕狮子的。据《洛阳伽蓝记》卷3《龙华寺》中的记载,北魏时期的魏庄帝就作过一个实验,当波斯国进贡的狮子被送到皇宫中时,他很好奇,对近侍官员说:“我听说老虎看见狮子就会趴在地上装乖,能不能试一下看看?”皇帝要看,谁敢不办呐。于是下诏让洛阳附近的巩县、山阳而县将捕获的两头老虎一头豹子送到了皇宫内的华林园。果然,本来咆哮如雷的老虎豹子一见到狮子就显出害怕的样子。等狮子昂首一吼,老虎豹子更是趴在地上俯首帖耳,都不敢仰视一下狮子。


老虎都这样,何况大象。据《六如画谱》卷1《叙画源流》的记载,南朝宋的著名文士、画家宗炳就画有《狮子击象图》,可见狮象相争也是很流行的艺术创作题材之一。


正是因为狮、象在搏斗中均具有一般野兽无法与之抗衡的能力,所以他们的图像也经常被用来代表武士的力量,如据《隋书》卷12《礼仪志》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后周王朝的宫廷侍卫中,左前侍佩戴的是狮子环首的刀,而右前侍则佩戴大象环首的刀——说明大象与狮子图样是作为一对力量势均力敌的象征出现的。


在佛教的图像中,狮子座往往被用来代表佛陀的佛法雄猛和菩萨的智慧无比,而大象也是佛法的代表性动物形象之一,如中国佛教中的普贤菩萨就骑在六牙白象背上,代表菩萨的愿行殷深、法力无边如象之大力。


早在世纪的中亚佛教造像中,就有大象守护在佛身边的形象。如出土于阿富汗斯坦的这尊菩萨装的释迦牟尼同弟子的造像龛中,在佛陀的左手边就有一位菩萨或者信徒就骑在大象背上,满怀敬意地仰望佛陀,而佛陀的右手边,则是一位信徒跪在地上礼拜佛陀。

大象守护 信徒礼佛


在古印度文化中,大象是同狮子一样具有神性的大型动物,但是狮子的地位显然要远远高于大象,如8世纪印度耆那教寺庙屋顶的装饰,就是巨大的狮子凌驾于相对体型较小的大象的背上。

▼狮子站在大象背上


大象是力量的象征,狮子是勇气的象征。在印度文化中,大象又是国王的象征,是刹帝利的象征,所以在印度奥利萨邦的Rajarani神庙中,有骑在狮子背上的刹帝利塑像。

刹帝利骑


这尊雕塑中刹帝利的勇敢与征服能力,通过高高踏立于大象背上那不可一世的狮子表现了出来。相对而言,大象则被塑得很小,蜷缩在狮子神的巨爪之下,向人们昭示着被征服者的渺小。

这种狮子在上、大象在下的图像格局布置,是印度文化中对狮子与大象地位高下认识的一个文化表现。在佛教的造像中,如果狮子与大象同时出现在佛陀身边,也基本上是狮子在上、大象在下。如阿旃陀石窟26号窟中的佛陀坐在西方正位,两侧有半人半蛇的护卫,飞行的天神手持象征知识的花环,站在佛陀的身后;佛陀的宝座被大象和狮子抬起,大象就站在狮子背上。

阿旃陀石窟26号窟中的佛陀


大象的神力与狮子的智慧在这里被完美地结合起来——尤其是释迦牟尼佛出身于王族,所以狮子当然也代表他的王族身份。


狮子在上、大象在下的固定图像元素搭配,在中国佛教造像中也反映的比较明显,如甘肃天水拉稍寺北周时期大佛佛座下就是上蹲狮子、下立大象的模式。

狮和象作为在动物界有着敌对与争斗关系的一对大型动物,在佛教造像中则被完美统一了起来,成为佛陀法力的护持者。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一具北魏时期的造像碑表现了狮象之间的这种和谐一统。


这具碑雕刻于6世纪左右,上面是在狮子座上交脚而坐的弥勒菩萨,下面是坐在狮子座上的释迦牟尼佛。最让我们惊奇的是下面释迦牟尼佛的造像,本来释迦牟尼已经坐在了左右两头狮子的狮子座上,但是在狮子坐下,又是一个莲花座,莲花座被三头吉祥动物扛了起来,中间的动物自然是长着长鼻子的六牙白象,两侧是两头呲牙咧嘴的狮子。在这儿,狮子成了大象的好兄弟。

北魏时期的造像碑


隋唐以后,大象与狮子的图像被成对地装饰在佛教建筑中,更是习以为常了。如北京大正觉寺佛塔基座上就装饰着造型饱满生动的大象和狮子图样,上面的大象呈疾步奔行状态,长鼻子上卷着一朵将开未开的莲花,好像是要小跑着去供养佛陀;狮子在祥云中微微回首,尾巴轻摇,举起一只前爪力托莲花座,不慌不忙,举重若轻的样子。

隋唐时期的佛塔基座



在印度大陆的传说中,据说大象在其前生曾经在天上以云为伴侣,当现世中它们在大地上生息繁衍,就具有支配云雨的本领——这可能是因为大象那善于吸水的长鼻子和灰色的云团一样的躯体给人的一种启发。所以,人们深信大象具有令天降大雨的能力。在印度巴尔胡特和桑奇第二塔的浮雕中,都有象从口中吐出莲花蔓、或者象鼻中喷水生出莲花的场景或纹样,有“生生不息”的意思。

300万年前的地质时代,中国地域内有一种剑齿象,因为它的化石在甘肃省的黄河畔发现,所以又被叫做黄河古象,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一种大象。在中国古代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出现在中原地域内的大象,有的来自南方,有的是印度大陆等气候较温暖的地区进贡而来的。如北魏时期的洛阳城内有两个大的居民区,分别叫做白象坊和狮子坊,都是因为印度或西域国家曾进贡白象和狮子到洛阳而命名的。


北魏洛阳白象坊的得名,源于509年印度大陆的乾罗国王给北魏宣武帝元恪进贡的大白象,象背上设了具有五彩屏风的坐床,能坐好几个人。据说这头大白象刚开始养在北魏皇家的“乘黄曹”,但总是被大象撞坏了墙跑出来,在大街上毁屋拔树、踏伤百姓。无奈之下,才在皇家宫廷外专门建了圈养这头大象的地方,后来,这一代成了居民区,就被起名为“白象坊”了。


按现代生物学知识,其实没有白皮肤的大象,大象之所以是白的,是因为得了一种白化病所致。白象在印度大陆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连释迦牟尼出生之前,其母亲摩耶夫人也是做梦梦见六牙白象驮太子入胎成孕的。


白象坊和狮子坊的命名,表明在中国的文化意识里,已经将白象和狮子作为一对吉祥、威严和彼此厮守的图像来看待了——这种文化寓意产生于印度,传到中亚地区各小国后,其图像寓意突出地表现在王家建筑和家具等装饰上,如哒国王妃坐的座椅就是以六牙白象和四狮子为装饰的。


大象的艺术图样传到中国后,又结合中国文化产生了“吉祥(象)如意”的寓意,所以像蹲狮一样在建筑物门口放置两尊大象的雕像,就平添了浓厚的祥和气氛。


▲山西平遥的寺庙脊饰

    狮子与大象的祥和图像,在中国古建筑物的装饰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在山西平遥的寺庙脊饰上,有一种“三山聚顶”的装饰,就是狮与象配对呈吉祥如意、和美守护的典型代表。从形式上看,“三山聚顶”是中央立楼阁,两侧有狮子、大象与宝瓶相配的装饰,意思是好比三座山聚拢在屋顶的脊上。这是山西地区重要殿堂屋顶上特有的一种装饰形式。可见,在印度文化中相互争斗的大象、雄狮,在中国文化中慢慢蜕去了争斗的意味,狮象并立成为和美安定、吉祥如意的象征。 



END





作者:尚永琪,1969年出生,甘肃民乐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