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2岁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冠心病验案4则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17-12-23


验案1

  患者,男,47岁。2004年8月初诊。

  主诉:3年前,心前区感心悸、胸闷、间歇发作针刺样疼痛,偶有压迫感,跑步或上楼梯时心痛、心慌、气急感加重。现病史:2004年5月初,上述症状发作较频,活动则气促咳痰胸闷,四肢无力,饮食减退,睡眠梦多。查:T37.0 ℃,BP:120/ 60mmHg,HR:49次/分,心尖区或闻及1级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ST段异常。X线示:两肺纹理增多,心影略有扩大。肝功能正常,腹部B 超无异常,血常规正。舌黯红,苔厚腻微黄,脉迟弦。诊断:冠心病。辨证为胸痹、痰瘀闭阻型。治以化痰通瘀,芳香化浊。以温胆汤加味:

  太子参30g,北沙参20g,茯苓12g,法半夏6g,橘红 4.5g,炙甘草2g,竹茹10g,枳实6g,合欢花10g,夜交藤 30g,丹参10g,毛冬青20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同时用中号三棱针于双侧曲泽刺血,出黑紫色血块 80m1;又刺双侧足三里和点刺大椎、内关,出血约30m1,且每穴均拔火罐。治疗后第3天,患者自述心中舒畅,胸闷、心悸、气急、针刺样痛全部消失,饮食增加,心率增至 75次/分钟。

  〖按语〗邓老认为根据正虚不同可将冠心病分为心阳虚、心阴虚、心阴阳两虚三个基本证型。且三者均可见夹痰夹瘀之证。临床上,舌苔厚浊或腻,脉弦或兼结、代者为痰阻;舌有瘀斑或全舌紫红而润,少苔,脉涩或促、结代者为瘀闭;若两者合并则为痰瘀闭阻。无论因痰因瘀,心绞痛都较严重,痛有定处,一般瘀的疼痛比痰的疼痛为甚。瘀证为主,一般用失笑散加冰片(蒲黄2份,五灵脂2份,冰片1份)1. 5-3g。更辨其阴虚阳虚,加减用药。痰证为主时,以温胆汤份量加倍,按阳虚加减用药,阴虚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全瓜蒌。若血脂高者,可在上述辨证治疗基础上选加何首乌、草决明或山楂。何首乌益阴养血,适用于偏阴虚者;草决明能平肝,适用于兼高血压偏阳亢者;山楂能活血消导,适用于兼痰瘀者。但邓老强调,药物治疗是不够全面的,在一般情况下还应考虑综合疗法。

  验案2

  陈某,男,58岁,工程师。以心前区间歇发作压榨样疼痛4年为主诉。患者18年前开始发现高血压。4年前开始,每于饱餐、劳累、情绪激动时,突然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能迅速缓解,每3、4天发作1 次。自发现高血压后胆固醇持续增高(288-400mg/dl)。检查:血压150/90mmHg,心律规则,A2> P2。舌淡嫩稍黯,苔薄白,脉弦细。胸透:主动脉屈曲延长,左心缘向左下延伸,略有扩大。心电图:运动前为正常心电图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明显阳性。胆固醇:330 mg/dl。诊断: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中医辨证胸痹,阳虚兼痰浊闭阻型。治疗方法:补气健脾除痰兼予养肝。以四君子汤合温胆汤加减。处方:

  党参15g,白术9g,茯苓12g,甘草4.5g,法半夏9g, 竹茹9g,枳实4.5g,草决明30g,桑寄生3g,何首乌30g。

  每日1剂,水煎服。

  病者在院共80天,仅发作1次心前区压榨样疼痛,经服失笑散后缓解。出院前复查:心电图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阳性,胆固醇200mg/d1病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出院后一直坚持门诊治疗,服温胆汤加味制成的丸剂,并坚持适当体育锻炼。追踪7个月,病情一直稳定。

  〖按语〗邓老提出的“冠心三论”:冠心病以正虚为主,标实为次;心脾相关,从脾治心;痰瘀相关,以痰浊为主。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理论指导下,制定了“益气健脾、化痰祛瘀”的大法,收到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冠心三论”的基本内容阐述如下:

  (1)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邓老认为中医发病学的特色之一是重内因,这与西医学注重外部因素的思维方法是不同的。内因是基础,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符合辨证的。内因是主导,是积极主动的一方面,可控制;外因相对而言是消极的,多不以主观意志而改变。中医认识疾病是为了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手段,因此,更为重视内因,发病学和治疗学一以贯之,密不可分。所谓理、法、方、药的统一,即是此意。中医学认为,内因主要是指人体的“正气”。发病学的第二大特色就是强调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能动性和主要作用,正气为本,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虚邪贼风,不得虚,不能独伤人。” “治病必求于本。”邓老指出,以上两点是中医学理论思维的出发点,离开这两点,认识和思维上就会偏离中医的轨道。

  再者,冠心病的邪实,不外乎气滞、痰阻、血瘀、寒凝、食积,而从中医病机理论分析,这些均属内生之邪,为继发的、第二病理因素。也就是说,这些实邪不是始动的、第一位的病理因素,第一位的应当是正气亏虚,由于气、血、阴、阳的不足,产生以上诸邪。结合临床实际,七情所致之气滞血瘀、饮食所致之食积痰阻、感寒所致之寒凝伤阳,只是冠心病发作的诱因,而并非主因是一时之因,而非始终之因。一时之因易去,而根本之因难除,一时之因虽暂去,然仍不能阻断病情发展,故当求“本”。本病发生,由正气亏虚致实邪丛生,再因邪实而伤正”如此恶性循环不已故治疗上须着眼于根本的、始动的关键环节,方能打断此恶性循环。在“标本”的问题上,邓老从辨证出发,认为中医的求本思想是符合辨证的,治疗应当放在“本”上,只有抓住正气这个“本”,才能在复杂的病情中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来。

  其次,临床用药上,祛邪之品,长服久服必耗伤正气。活血化瘀之药,有伤血、损胃之弊,服之稍久,均诉胃纳不振、嗳气泛酸等,甚则短气日甚、吐衄便血。只有正气盛,方能运化药物,防止药物之偏害。

  (2)论“五脏相通,心脾相关”,概览现代中医界论治本病,往往强调心之气、阳、阴、血不足,瘀血内阻的发病机理,而对于“整体观”这一根本观点有所忽视。邓老早已注意到这种倾向,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明确指出:冠心病的论治,绝不能仅局限于心,而应立足于整体,着眼于五脏相关。《内经》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即为此义。

  《内经》论病,非常重视以五脏相关作为指导。如“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以及《灵枢·厥论》所论谥 “厥心痛”,无不体现这一思想。中医认为,某一病变虽有主脏,但由于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故常可因他脏之病引起。冠心病的心绞痛,从古代文献中可以发现,是强调治五脏而非仅治心的。《金匮要略》云:“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以温补脾胃论治胸痹;明代王纶《明医杂著》云:“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李梃《医学人门》引《五脏穿凿论》云“心与胆相通” 等等。这些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是值得我们继承的,邓老一再强调:这种“五脏相关”的诊疗思想,正是目前临床中有所忽视的,需要加以强调。邓老结合具体临床实际和岭南地域特色,提出五脏相关之中“心脾相关”在冠心病的病机演变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此作为辨治本病的指导思想。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水谷人胃,需脾胃健旺,方能化生精微,上奉于心,变化而赤,“是谓血”;精微与呼吸之清气相合,生成宗气,亦称“大气”,布于胸中,贯心脉而司呼吸,是心中阳气之根源。心气、心血皆由中土化生,脾不健运,则气血亏乏,心阳不用、心体失荣或者痰浊内生,浊邪客清,脉道不利,发生本病。故本病之虚,虽曰心之气、血、阴、阳不足,究其本源,实不能离乎脾胃。就临床用药来看,补气之药如参、芪、术、草等,皆属健脾益气之品,补气须从脾胃,故李中梓曰: “气之源头在乎脾。”

  邓老常提到,论病需要注意地区差异,认为广东地处岭南,土卑地薄,气候炎热,暑湿为盛。暑伤气、湿伤脾,人处此气交之中,脾胃素禀不足。临证所见,本地之冠心病患者,多兼有脾胃不足、痰湿内阻之象:面色多黄或白而无华,青黄色,体丰而气短,舌多胖大而有齿印,苔常腻浊。《内经》有异法方宜之论,综合岭南之地理、气候、患者体质,益气健脾、化痰通阳之法甚为妥贴,脾气健则心气旺,痰浊去则心阳振,不治心而心君自安。

  (3)论“痰瘀相关,以痰为主”,治疗冠心病一般多重视瘀血,而对痰浊这一病理因素关注不足,邓老根据临床实践,最早提出了“痰瘀相关”的理论,并认为痰为先导,由痰致瘀,以痰为主。津液停聚而为痰,血液滞涩则成瘀。津液与血液,二者同源,可分而不能分。

  津液行于脉外,血液行于脉中,津液渗于脉中则成血,血乃营气合津液而成,此谓“津血同源”,从成份来看,痰瘀二者是相关的;津、血为阴类,不能自行,须赖阳气推动而布散周身,得其正则为人体“正气”组成部分,失其常则为内生之邪,故痰、瘀之生成,均生于气,从二者成因来看,也是相关的。

  邓老认为,疾病的发展,总是存在着由浅入深的规律,外感病之六经、卫气营血、三焦,均体现出这一规律,而内伤杂病亦不能外乎此。相比较而言,气病为浅,血病为深,故叶天士有“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之论。痰和瘀相比,瘀为血分,痰则多属气分,因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而瘀血则相对固定。冠心病患者之痰浊往往出现较早,其后影响及血,方成痰瘀互结之局,从二者的因果关系来看,常常痰浊在前,为因;而瘀血在后,为果。因此论治之时更强调痰浊的先导作用,突出化痰为主,佐以祛瘀,二者有所偏重,而非等量齐观,“治”与“论”更能丝丝人扣。邓老指出:辨证论治不等于辨证分型,更强调一个“论”字,要全面权衡,层层深究,方能入细入微。

  痰瘀相关,从病机分析,脾气虚-生痰-成瘀,这一系列过程,是有先后因果关系的,脾气虚为本,痰瘀为标。故治疗应当健脾化痰为主,佐以化瘀爹化痰为先,祛瘀为辅。另一方面,这也是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和治疗反馈而形成,就广东地区冠心病所见,脾虚痰盛者占有相当大比例,瘀血虽均有不同程度存在,但治疗时如果过用活血祛瘀药,往往脾胃更伤,痰不易化,而健脾化痰为主佐用活血,则可避免此弊,邓老强调化痰,也是基于临床实践基础之上的。

  验案3 

  陈某,男,63岁。2000年10月4日入院。

  患者反复胸闷痛2月,加重1天。诊见:胸闷,乏力,纳差,便秘,舌淡暗,苔白,脉细。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劳损。中医诊断胸痹〈气虚痰瘀);西医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入院后予以中药益气活血化瘀,西药扩冠抗凝。26日行冠状动脉造影,前降支开口处 90%、中段75%狭窄。于狭窄处分别行PTCA加STENT (支架植人术),术后狭窄解除,血流恢复正常。术后常规进行抗凝、扩冠等治疗,但仍时有胸闷痛。11月18日第2次冠脉造影,第1对角支开口处75%、钝缘支中段75%狭窄,原前降支植人支架内无狭窄。于狭窄处再次行冠脉成形术,狭窄解除。术后仍时有胸闷。 

  11月22日邓教授会诊:胸闷痛时作,纳欠佳,舌淡暗、苔微浊。证属脾虚痰浊内阻,治以益气健脾,化浊理气。处方:

  党参、白术、茯苓、枳实各15g,炙甘草、陈皮各6g, 薏苡仁20g,香附10g,谷芽、麦芽各30g。3剂。

  11月25日邓教授二诊:胸闷间作,纳差,舌暗红、苔白,脉细。证属气阴不足,治以调理脾胃。处方:

  太子参、茯苓、木香、藿香、延胡索、海螵蛸、法半夏各15g,怀山药、丹参、秦皮各18g,石斛20g,谷芽、麦芽各30g,炙甘草8g,3剂。诸症消失,出院后以邓教授冠心病方调理。随访11个月心绞痛未发。

  验案4 

  陈某,男,43岁。2000年12月5日入院。

  患者反复胸闷痛3月,再发1天。患者于3月前出现胸闷痛,确诊为冠心病,并成功行PTCA加STENT术,术后症状消失出院。1天前于上楼时再发胸闷,全身乏力,服鲁南欣康无效入院。诊见:神疲气短,心前区闷痛,多梦易醒,舌淡红少津,苔薄白,脉细。中医诊断:胸痹(气阴两虚)。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中药以益气养阴,西药扩冠、抗凝、对症治疗。经 10余天中西医调理,症状未明显缓解。建议冠脉造影检查,患者拒绝。

  12月22日邓教授会诊:胸闷痛,上楼梯气促、气短,纳差,睡眠差,舌淡,苔薄白,脉虚、关脉浮。证属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处方: 

  党参24g,黄芪、玉米须、桑寄生、山药各30g,茯苓、白术各15g,三七末(冲)、炙甘草各3g,枳壳、橘红各6g。7剂。 

  12月30日邓教授二诊:胸闷痛发作略减,精神改善,舌嫩淡红、苔薄稍黄,脉虚。证属心脾气虚,兼有痰浊,治以健脾调心,化痰通滞。守方加五爪龙50g,竹茹10g,调理1周,症状缓解出院。门诊以邓教授冠心方加减,随访 10月一般情况良好,胸闷痛未发。 

  〖按语〗PTCA术后半年内再狭窄率达40%,植入支架再狭窄率仍有近10%,中医学认为,气虚血瘀是基本病机。临床除常规使用西药抗凝外,联合中医药可缓解症状,减少再狭窄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上两案均为介入治疗后常规中西医治疗后症状反复。第一个案例为介入后短期内新的血管狭窄形成。第二个案例有再狭窄表现,经邓教授诊治后症状缓解。两案例均在门诊继续以邓教授冠心方加减,随访至今情况稳定。 

  邓教授在数十年临证中提出了冠心病的“心脾相关”理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多有心悸气短、胸闷、善太息、精神差、舌胖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虚大等气虚症候;或同时兼有舌苔浊腻、脉滑或弦及肢体困倦、胸闷痛或有压迫感等痰浊的外候。邓教授认为,心为阳,心脏病或年老或病久皆有心气亏虚。本病虽为心病,但五脏相关,心阳气不足,心火受挫,火不生土,母病及子,脾土受损,脾不养心,反更加重心气虚。故同时见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及舌象。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是冠心病的根本病因。由于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饮食、体质较北方人不同,致冠心病人气虚痰浊型尤为多见。在此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出现胸痛、唇暗、舌紫瘀斑等血瘀之象。邓教授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即 “痰瘀相关”理论。

  冠心病的治疗上,邓铁涛教授重视调理脾胃功能,提出益气重在健脾,活血不忘化痰,采用益气化痰,健脾养心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痰湿难成。临床观察以温胆汤为基础的冠心方不但对咳痰、胸闷等症状缓解作用好,对脾胃症状亦有效。邓教授提出,通过 PTCA和支架植入术,可以迅速开通狭窄或闭塞的血管,缓和心脉瘀阻之标,但气虚之本仍存在。气有推动血脉运行的作用,推动不利则血行涩滞,脉道易于再次瘀阻,发生胸闷、胸痛,甚至介入后再狭窄。在治则上,急性期及介人治疗前以治标为先,介入治疗后以扶正为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