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想学写作的读者A找我推荐课程。 我问了一圈,自己也去试听了几堂,推荐了一位朋友的课程给她,过了一个月,在微信上聊天时我随口问:“对了,你写作课学的怎么样了?有没有开始投稿?” 她回我一个摊手的表情包,说:“没听下去了,觉得讲的一点也不好,噱头满满,干货没多少。” 我连忙问:“你是觉得哪里讲的不好?有没有跟讲师沟通过,他怎么说?” 哦,不是你推荐的那家。她说,那家太贵了。
我听的险些吐血:“是,你只掏了59,可结果呢?” 写作这种靠经验累积的东西,即便大纲一模一样,课程的质量也会因为讲师的水平千差万别。 课程多如狗大咖遍地走,只有跟行业里最优秀的人去学习,才能学到真正精华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三招教你写出爆文”以及“十五个标题模版”之类的套路。 花了199学到真正有用的内容,和用59元只得到一堆鸡肋,看似占了便宜省了钱,实则得不偿失。 而“单纯比价”正是20出头的年轻人最容易踏入的陷阱:
然后等到若干年之后,不得不用更多的精力去健身,已消灭早年吞下的垃圾食品。 不得不在下班后抽空念英语补阅读,后悔当年荒废掉大把时光。
02 读者B是一家大品牌化妆品的校园代理。 从大二开始,业绩就一直不错,总部把她提升成为区域经理,负责临近的几个校园新代理的培训,从代理的业绩里抽成。 做了两个多月,她来找我吐槽,说,虽然名义上升职了,可是挣的还没有以前多,手下的那些新人什么都不懂,常常一个月也卖不出一单去。 我问,新人不是你自己选自己教的吗,怎么会那么差? 她说:是我教的啊,可是我也不可能把我知道的所有都告诉他们啊,不过是讲一点基本规范,卖不卖得出去各凭本事吧。 我问:可是你的收入不也直接跟他们的业绩挂钩? 她讪讪的笑了声,说,我就是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大家都是这样说的。 宁愿双输,也不愿三赢,那个学期还没结束,那个品牌就因为竞品的强烈冲击开始实行收缩政策,将三个区域经理缩减到一个,而负责区业绩最差的她,首当其冲。 “见不得别人也赚钱”是穷人思维里最致命的一个,好像这世界上的钱和成功,只是一张面积有限的大饼,你咬一口,我就少一口,对后来者报以警惕和嫌弃。 殊不知合作才是最简单也最长久的盈利方式,而合作的本质是彼此成全,你总得让别人也得到点好处。 成功的人总在抱团,而失败的人才各自孤单,心怀着自己的小九九,不合作也不分享,闭门造车,最终只有被淘汰的结局。
03 我之前的文章中写过一位校友M。 从大一就开始做各种兼职和家教,收入相当不错,而她最享受的,就是在领了工资之后疯狂的买买买。 高档化妆品,新款手机,名牌包包,那些富家姑娘拥有的,她一样也不差。 而那种“我跟你们一样”的感觉,让她变本加厉的将时间投入兼职,对所有资格证和课程都不感兴趣,连专业课都很少去上,只在期末考试季抱几天佛教但求低分飞过。 我们大一大二的时候,她月入三千,我们问爸妈要钱。 可到了大三的时候,很多同学去做一天会议翻译的收入,就抵得上她一个月的工作。 毕业那年,她投了很多简历,可是因为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证书和实习经历,被拒了一次又一次,最终只去了一家很小的培训机构,连五险一金都交不全。 我至今记得她坐在操场上一边哭一边跟我说:人生真不公平,我明明一直这么努力这么辛苦,为什么最后会是这个样子,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当时的我并无法解答她的困惑,而后来,却逐渐明白了一个略嫌刻薄的事实: 努力和努力的质量是不一样的,只有心怀未来的人,才有被未来青睐的资格。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和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在《稀缺》一书中,提到了“带宽”的概念。
你有没有试过只从小孔里去看外面的世界? 它会比宽广的视野更加聚焦和清晰,但它能看到的,也就只有眼前的那一亩三分地。 它会占据你大量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让你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其中,因而自动过滤掉那些真正对你有益的知识或时机。 每个人在20出头的时候,都会为没钱所困扰,想要的太多,收入却太少,能力不够却野心有余,时间有大把却不知应该去做什么。 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你的选择才会尤其重要。 为自己投资时精打细算,跟朋友合作时锱铢必较,该放眼未来时,又沉溺于即刻满足无法自拔。
|
|
来自: hercules028 > 《人生、哲理、境界》